雷州各镇的村庄简史及姓氏来源(东里篇)
东里镇,始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7月,其命名来源于古典名句“子产居东里”及伟家祠堂所挂雷州府授的牌匾“保固东里”。民国三十六年(1947),设立东里区,辖有东里、雷高、调风、官贤、新寮等乡。民国三十八年(1949)2月,建立东里乡。1958年,属雷南县先锋公社。1961年,设立东里区。1974年,改称东里公社。1984年,改称为东里区公所。1988年,改称为东里镇。
东里镇下辖 1 个社区和 20 个村委会:东里社区和白岭、三吉、北堀、甲六、西坡、英佳塘、东塘、西挖、东里、东寮、后葛、北坑、六格、土头、淡水、南头、七联、洪流、下湖、沙节等村委会
【东里村委会】
柯宅村建于明朝,柯姓世居。明朝万历年间,先祖从北坑上村迁至本地,初名北岭仔,1950 年重建后称北塘仔村,1980 年改为柯宅村。
东边塘村始建于清朝,主要姓氏有陈、郑、林姓。陈姓于清康熙年间从淡水村迁入;郑氏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从遂溪县太平镇迁入,修有《郑氏族谱》;林氏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从雷州府遂溪县东平东坡村迁入。
北岭南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主要姓氏有符、李、支姓。符氏从福建莆田县迁来;李氏 1816 年从雷高大肚村迁入;支氏 1946 年从东掘仔谢宅村迁入。因位于北岭田岭南边,故名北岭南村。
北岭北村,主要姓氏有金、许、卓、谢姓。金姓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从东海岛迁入;许姓从东里模咨迁入;卓姓 1916 年从东里伟家村迁入。因位于北岭田岭北边,曾名北岭金宅村。
北塘北村建于清朝,林姓世居,清同治年间从东里镇外罗仔村迁入。因村北有鱼塘,位于鱼塘南面偏东,原名东田仔,1979 年东里公社生产大队改编后独立成村,取名北塘北村。
北塘中村始建于明朝正德九年(1514),主要姓氏有梁氏、潘氏。梁姓始祖梁耀碧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从客路镇迈坦村迁入;潘姓始祖潘由德从东里镇东塘村委会卓宅村迁入。曾用名北塘仔村,1958 年改为北塘村,1980 年又改为北塘中村。
海尾上村始建于清朝末年,主要姓氏有陈、林、谢姓。谢姓 1960 年从企水洪排村迁入;陈姓、林姓清末从福建莆田迁入。因村落位于东海仔西边海峡尾端,大海北端,曾名海尾北村,1969 年分为海尾上、中、下村。
海尾中村建于清朝,主要姓氏有陈、谢姓。谢姓 1960 年从企水洪排村迁入;陈姓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从福建莆田迁入。
海尾下村,1969 年从海尾北村分立而出。
西塘北村建于清朝,卓姓世居,清嘉庆年间从伟家村迁入。
西塘南村建于清朝,郑、邓两姓世居。郑氏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从土头村迁入;邓氏于 1882 年从东海岛迁入。1973 年因村规划,迁至防渗沟西边。
西塘中村,始建于清乾隆时期,郑姓世居,始祖是郑泰。因土头村人口多,郑姓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从土头村迁出并迁居于此地而形成。
【东寮村委会】
东寮村,始建于 1723 年,主要姓氏有林、谭、陈、黄、胡等姓。林氏始祖林自尧 1723 年从东湖村迁入;谭姓先祖 1730 年从确洲岛迁入;陈姓先祖 1900 年迁入。该村林氏属唐朝九牧之后,因位于古淡水社之东的海岛(现为半岛)内,曾名东里村,俗名东寮村。国民政府 1938 年在村西南约 4 千米处建圩,名东里圩(现东里镇政府所在地)。因村名与圩名相同,村民认为易混淆,且集圩风气与村庄读耕之风不符,弃东里之称,用东寮之名至今。
东堀村,主要姓氏有张、陈、卢姓。张氏村民先祖 1713 年从海康县卜札村分支于此;陈姓村民先祖从海康县东井村迁徙至此;卢姓村民先祖从遂溪县东岸村分支于此。
港尾村,世居村民均为王姓,先祖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从王排下田村迁居于此。因位于海港之尾而得名。
南田村,唐姓世居,唐氏先祖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从东海仔港尾村迁移至此地,后更名为唐村仔村,现户籍为谭村人。
谭村,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由分村迁移至此地而形成。因村民全是谭氏,故取名为谭村。
谢宅村,主要姓氏有谢、李、邱、支姓。谢姓先祖在清朝时期从麻章区太平镇调榄村迁移至此地。
周宅村,始建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姓氏只有周姓。周姓从今调风镇那家村分村后迁移至此地而形成。曾用名东塘尾村。
【洪流村委会】
洪流村原名下楼村,始建于清朝,世居村民有黄、谭、陈、谢、郑、王、叶、周、钟、李、蔡、冼等姓。黄姓先祖在清康熙年间从海康县平罗村迁入;陈姓先祖于清朝中期从省内迁入;周姓先祖清朝中期从大周村迁入。1966 年四清运动后,下楼村改为洪流村。
后溪村世居村民均姓林,其先祖清朝时期从园坡村迁移至此地。因村民认为河水即溪水,故命名为后溪村。
麻葈岭村世居村民均为陈姓,陈姓先祖于清朝初期从福建省莆田县迁居于此地。因先祖以种植芝麻为生,“芝麻”雷州方言和“麻葈”同音,故取名麻葈岭村。
下楼角村始建于清朝中期,主要姓氏为苏姓。苏氏先祖清朝中后期从赤忏村迁入。因村东南方之前有一座望海楼,故以此为村庄取名下楼角村。
【北坑村委会】
北坑上村始建于明朝隆庆期间,瑞治率家人从大群村先后搬迁到东里东寮村、港尾、北沟坑村(现今的北坑上村)定居。该村主要姓氏有邓、刘、柯、劳姓。邓姓先祖从今附城镇下广村迁移至本地。刘姓先祖于清末从今雷州市南兴镇西洋村迁移至本地。柯姓先祖于清末时期从高罗村迁移至本地。1988 年村民搬至原村南 600 米南湖新村场。因建村之初北有坑与水沟,沿坑排水至大海,曾名北沟坑村、卜坑村,后改名为北坑上村。
北坑下村始建于明朝末期,该村主要姓氏有刘、张、陈、柯、劳、蔡姓。刘姓先祖在明朝末期从海康县西洋村分支于此。柯姓先祖于明朝末期从宋村迁移至此。劳姓先祖于明朝末期从今附城镇土角村迁徙至此。陈氏先祖 100 年前随母亲而来。村北有灌溉农田的沟经过,故取名北坑村,曾用名湖仔村、别名北沟村。
符家村始建于明朝中末期,主要姓氏有李、陈、吴、符、温、卓姓。符姓先祖最早来此建村,故取名为符家村。李姓先祖于清朝中期从邦塘村迁至此地;陈姓先祖于清朝中期从南山村迁至此地;吴姓先祖原居住在广东省东港龙田村,清朝中期从龙田村迁移至此地。
符家园村始建于清朝末期,主要姓氏有邓、沈、苏姓。邓姓先祖在清朝末期从邻村北坑上村分支而出定居于此地。沈姓先祖于 1931 年从东边村迁移至本地。苏姓先祖于 1923 年从廉沟东村迁移至本地。因建村在符家村的园边,曾名内村园。
壳岭北村建于清朝,主要姓氏有邓、许、庄、符姓。邓氏先祖原居住于角头村,因受潮流侵蚀,1805 年搬迁到此地建立村庄。建村之初村庄北边有一山岭,形似鳖,曾名鉴壳岭村、别名福岭村。许姓先祖从盐灶村迁移至本地;庄姓先祖从牛耳仔村迁移至本地。
壳岭南村始建于清朝时期,世居村民均为林姓。其先祖原居住在广东吴川樟木村,清朝时期从樟木村迁移至此地。因与壳岭北村相邻,根据位置取名为壳岭南村。
新港村建于清朝初期,主要姓氏有邓、吴、王、张姓。建村之初,村旁有港湾,有码头,常有大渡轮经过,故取名为新港村。
【沙节村委会】
沙节村,因坐落在海边沙脊上而得名,后因“脊”与“节”谐音,写成沙节。该村建于明朝初期,主要姓氏有洪、冯、王、林、李、黄、周、欧、陈姓。洪姓先祖于明朝初期居住在今湛江市遂溪县太平镇,明朝中期捕鱼时经过此地,觉得风水好,于是从今太平镇迁移至此,是最早来此建村的姓氏。林姓先祖清朝初期居住在丹寮村,清朝中期从丹寮村迁移至本地;李氏先祖原居住在东头山村,清朝中期从东头山村迁移至本地;王氏先祖原先居住在临丹村,清朝中期从临丹村迁移至本地;黄姓先祖原先居住在今湛江市霞山区,清朝中期从今霞山区迁移至本地。
后湖村建于清末,世居村民均为陈姓。陈姓先祖在清末从韶山村分支迁移至本地。因村后有一口棚,始祖于湖边建村,故取名为后湖村。
九斗村建于明朝,世居村民均为郑姓。郑姓先祖原先居住在东海岛调屋下村,明朝中期从调屋下村分支迁移至本地。因村中属环海区域,始祖于海湾旁建村,海洋分支弯弯曲曲,故取名为九斗村。
【土头村委会】
土头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因郑姓先祖出海捕鱼遇台风,在此停留躲避,最后选择在此繁衍生息而形成。先祖迁来时见村边沿海有渡头,率村民用土堵海扩建田野,曾名土围头村,1953 年土地改革后改为土头村并沿用至今,别名鲤鱼湾村。该村主要姓氏有郑、陈、吴、符、杨姓。郑氏先祖于明末时期从金瓜园村迁移至本地。陈姓先祖于清朝中期从深坑村迁移至本地。吴氏、符氏、杨氏迁移信息不详。
西坡仔村主要姓氏有陈、赵、蒋、叶、钱姓。陈姓先祖明朝崇祯十年(1637)从盐灶村迁移至本地。赵姓先祖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从揖花村迁移至本地。蒋姓先祖从沉刘村迁移至本地。钱氏和叶氏迁移情况不详。因西边有土坡,故取名西坡仔村。
西坡仔东村始建于明朝时期,因祖先来到雷州当官,落居今雷州东里镇溪南村,繁衍分村迁移至此地而形成。该村主要姓氏有陈、方姓。陈姓先祖于明朝末期从盐灶村迁移至本地。方氏迁移情况不详。因村庄西边有自然土坡,又在西坡仔西村东边,故取名西坡仔东村。西坡仔东村村民现分两小块居住,相隔约 200 米。
龙仔村世居村民均为李姓,李氏先祖原居住在今徐闻县新寮镇龙仔村,清朝末期再迁移至此地。因地形似龙脉,故为村庄取名为龙仔村。
牛耳仔村始建于清朝时期,因祖先南下经商途经此地时,见此地风水较好,便决定定居于此而形成。村名由来已失传。该村主要姓氏有庄、郑姓。庄氏先祖在清朝时期从麻廉村迁移至本地。郑氏先祖于同一时期从今东里镇土头村迁移至本地。
【下湖村委会】
下湖村始建于 1653 年,先祖经过此地时,觉得前面是湖泊,后面是海,西边方向是山坡,依山傍水有利生存发展,便分支迁居于此而形成。主要姓氏有欧、谭、丁、李、杨姓。欧氏先祖 1653 年从吴川博铺村迁移至此地。谭姓、丁姓迁居情况不详。该村属沿海地区,邻近英楼岭,建村之初,村前有一口大约 10 亩的大湖,故为村庄取名为下湖村,别名霞湖村。
东湖村主要姓氏有丁、谢姓。该村始建于 1867 年,丁氏先祖从雷州府十九都淡水社丁村分支搬迁到此地建村而形成。谢氏先祖 1910 年从今洪流管理区洪流村迁移至此地。因村东南侧原是一片小湖,故取名东湖村。
斗坡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先祖路经此地见前面有田,西南边有坡,村后有海,可以安居乐业,便迁居此地而形成。该村主要姓氏有李、杨姓。李氏先祖 1756 年从今雷州市南兴镇溪头村分支迁移至此地;杨姓先祖 1805 年从黄山子村迁移至此地。由于村庄西南有一座山坡而取名叫斗坡村,别名扶柳坡。
南八村始建于明末,村名来源无考,曾用名念八村。该村世居村民均为谭姓,谭姓先祖明朝末期从县内其他地方迁移至此地。
石坡村世居村民均为谭姓,其先祖于 1732 年从邻村南八村迁出定居于此地而形成。因村内有很多石头,西边是山坡,先祖在北边建村而取名石坡村。
藤坡村姓氏有丁、吴姓。丁姓先祖 1630 年从福建省莆田县迁入广东省雷州府海康县十九都淡水社安平村,即现在的藤坡村;吴氏先祖于 1920 年从今调风镇东坡村迁移至此地。因建村时树木荆藤较多,故为村庄取名藤坡村,曾用名安平村。
葛园村始建于 1690 年,主要姓氏有苏、梁、林姓。苏氏先祖 1690 年从赤忏村迁移至此地;梁氏先祖于清朝道光年间从长寿山村迁移至此地;林氏先祖于 1698 年从海康后溪村迁移至此地。建村之前此地葛薯藤围绕村庄,故取名葛园村。
六斗村村名来源不详。该村主要姓氏有丁、谭姓。丁姓先祖于明初居住在海康县淡水社藤坡村,在清朝中期便从藤坡村分支迁移至此地。谭姓先祖民国时期从今雷州市东里镇石坡村迁移至此地。
南包东村,谭、孙、陈姓世居。谭姓先祖于清顺治年间从邻村南八村分村后迁居于此。孙氏第十三世祖后于清康熙年间从善排村迁居于现令的南包东村。陈氏村民的迁居时间和过程不详。因建村之初东、西、北三面是坡岭环抱,南边是广阔的水田,故为村庄取名为南包东村。
南边村始建于清朝,黄、陈姓世居。黄氏先祖 1716 年居住在海康县坡尾村,1736 年从平原村迁至本地;陈氏先祖在 1780 年从今雷州市白沙镇迁至本地。村落原住在内村,因地形偏低,常年积水,村南端有一个墩,后来先祖迁过此墩安居而取名南边村,曾取名南边园村。
【七联村委会】
蚝潭村始建于乾隆年间,世居村民有王、陈、周、郑、卓、吴、柯姓。王氏先祖于清朝中期从今雷州市南兴镇塘尾村迁移至本地;陈姓先祖于清朝中期从今雷州市附城镇英山村迁移至本地;周姓先祖于清朝中期从今雷州市松竹镇东井村迁移至本地。由于该村靠近东海,盛产生蚝,故取名蚝潭村。
后坑仔村主要姓氏有吴、黎、林、郑、刘、陈姓。因吴姓先祖于 1766 年从后坑村分村而出迁到此地建村,故取名后坑仔村。黎姓先祖于清朝中期从今雷州市雷高镇后坑村迁移至本地。林姓先祖于清朝中期从步尾村迁移至本地。刘姓先祖清朝中期从卜坑村迁移至本地。郑氏先祖于清朝中期从土头村迁移至本地。陈氏先祖于清朝中期从南头村迁移至本地。
后坡村始建于清朝初期,世居村民主要有符、梁、辛、李、欧、王、孙、黄、方姓。符姓先祖于清朝中期从和家村迁移至本地;梁姓先祖于清朝中期从省内迁移至本地;辛姓先祖于清朝中期从上村迁移至本地;欧姓先祖清朝中期从下湖村迁移至本地。因村庄后面有山坡和山岭,故取名为后坡村。
刺园村主要姓氏为吴姓。清朝时期吴有量从海康县山前村迁移至本地开荒种地,后娶调元村谢氏为妻,在此成家定居而形成村落。因建村在一块田园中间,四周生长许多带刺的植物,故取名为刺园村。
田寮村主要姓氏有龚、吴、谢、陈姓。清朝中期,龚氏先祖以制作陶罐售卖为生,从家乡安铺村拉货物来东里镇售卖,后定居于东寮村村旁,后因小孩调皮弄脏东寮村村民地域被驱赶,遇赶集的刺园村人,被指引到田寮边居住,后取名为田寮村。吴氏、谢氏随母来此定居,迁移时间不详。
调元村主要姓氏有谢、吴姓。谢氏先祖清朝初期从东海岛调元村迁移至本地,沿用旧名,曾名土陈村。吴姓搬迁时间无考。
下涵村主要姓氏为陈姓。1866 年,陈氏先祖来此地帮人看风水,得酬劳为一片田地,便从山后村分村迁移于此繁衍生息。因始祖为行路方便在海边建“涵道”,故而取名下涵村。
盐灶东村,位于东里镇西北部,距东里镇政府约 5 千米。相邻自然村有东边的蚝潭村,主要姓氏有许、范姓。许姓先祖原以雕刻神像为生,始祖云克从宝畜村迁移至本地;范氏先祖清朝初期从县内其他地方迁移至本地。因村子邻近海边依靠制盐为生,故取名盐灶东村。村庄与盐灶西村曾是一个村,曾用名新安村。
盐灶西村,因靠近海边依靠制盐生活而得名。该村主要姓氏有许、沈、陈姓。许氏搬迁史与盐灶东村许氏相同。沈姓先祖于 1956 年从东边村迁移至本地。陈姓先祖于 1946 年从麻菜岭村迁移至本地。
【英佳塘村委会】
英佳塘东南村,简称英东南村,因村位于英佳塘东南面故名。黄姓、郑姓、梁姓、陈姓、祝姓等姓氏世居,大部分从里村(英佳塘村)迁居于此,其中黄姓于 20 世纪 40 年代迁此。
英佳塘东北村,简称英东北村,因村位于英佳塘东北面故名。岑姓、郑姓、陈姓等姓氏世居,大部分从里村迁居于此。
英佳塘南村,有郑、祝、陈、梁等姓。
英佳塘北村,有郑、岑等姓。
北宅仔北村,张姓世居,张姓先祖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从今雷州附城镇卜札村迁移到此地定居而形成村落。
北宅仔南村,张姓世居,张姓先祖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从今附城镇卜札村迁移到此地定居而形成村落。
苏东村现有苏、周二姓定居。据该村《苏氏族谱》记载,苏氏先祖见该地山环水绕,宜耕宜居,风水甚佳,于 1905 年从邻村苏西村迁此定居。因村处于英佳塘东边且村中苏姓从苏西村迁此故名。
苏西村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全村有周、苏、何、赵 4 姓杂居。苏氏始祖于清道光元年(1821)从今雷州市白沙镇白沙村迁居于此而形成村庄。因苏姓先入住,称为苏宅。周姓人口居多,从今松竹镇东井村迁移此地定居。1905 年因人口发展分居东、西村,该村位置在西而故名苏西村。
何宅村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86),何氏始祖何天会从今雷州市雷高镇扶柳村搬至今址定居。因村民均姓何而得名何宅村。
周北村,也叫周宅北村。据该村《周氏族谱》记载,周氏始祖于清末从苏西村分出迁居此地。
周南村,也叫周宅南村,始建于清朝,周姓世居。据该村《周氏族谱》记载,清晚期周昌涛携眷从苏西村再迁居此地。因本村村民均姓周且村庄坐落于周宅北村南边,1965 年命名为周宅南村,曾用名后海村。
陈宅村,因清光绪十三年(1807),始祖陈胜文从北宅仔村搬迁至此生活,繁衍后代,从而形成村庄。因村民均为陈姓,故名陈宅村。
梁宅村主要姓氏有梁姓、周姓、林姓。梁姓祖先于清同治元年(1861)从甲六梁宅村迁移到本地,村也因此得名梁宅村。周氏祖先于清同治六年(1867)从东井村迁移至此地。
岑宅村,岑姓世居。据该村《岑氏族谱》记载,岑氏始祖于清朝晚期迁居此地。
下塘村,林姓、张姓世居,林姓早于张氏于此定居。据该村《林氏族谱》记载,林氏始祖于清朝晚期从高流水村迁居此地,张氏始祖于清朝晚期从卜礼村迁居此地。
黄潭村,黄姓世居。
英佳塘村,俗称里村,主要姓氏共有 6 个。最早是黄姓,于明天启二年(1622)从东海岛迁此;明天启四年(1624)梁姓先祖从今客路镇迈坦村搬至此地;相继郑姓、陈姓、祝姓、岑姓先祖移居此地。因村边有池塘,池塘中有水央树,夜间有英鸡鸟在树中过夜,而取名为英佳塘村。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英佳塘北村分出,郑姓居住至今;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英佳塘东村分出,即现东南村;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英佳塘村又分出东北村,即现东北村;现英佳塘由 4 条自然村所组成,即英南村、英北村、英东南村、英东北村。
【北堀村委会】
西村仔村,有邓、麦、周、陈姓世居。第一大姓为邓姓,邓氏先祖清朝中期从今北和镇迁移至本地。第二大姓为麦姓,麦姓先祖在清朝时期从铺仔村分支迁居于此地。第三大姓为周氏,其先祖在清朝中后期从东井村迁移至本地。因村庄东边有一条水坑,先祖建村于西边良田旁,曾名田西村。
北营村,世居村民均为林姓,其先祖在清朝中后期居住在北掘村,林大成育有二子,一子留居北掘村,另一子分支迁移至此地。北营村因建村时有一个沙头,先祖从北掘迁来安居,“营”字喻安营扎寨,大展宏图之意,故取名北营村。
南塘村,主要有梁、吴、祝、张、周姓世居。其中第一大姓为梁姓,清朝时期从海康县迈坦村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氏为吴姓,清朝时期从海康县网门子村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祝姓,清朝时期从海康县高口村迁移至此地。因古时饮水困难,先祖为取水在村庄南边挖坑,形成积水塘,故取名南塘村。
沟尾村,由许、黎、欧、周、柯、林、吴等多个姓氏组成。第一大姓为许姓,许氏先祖清康熙年间从今遂溪县河头镇迁移至本地。第二大姓为黎姓,清朝中期从今湛江霞山陈铁村迁移至本地。第三大姓为周姓,清朝中期从遂溪县土札村迁移至本地。欧姓先祖清朝末期从今东里镇下湖村迁移至本地。柯姓先祖清朝末期从今东里镇南碱村迁至本地。林姓先祖清朝末期从今东里镇北边村迁至本地。沟尾村因北坑有一条水沟,先祖建村位于东北边水沟尾部而取名沟尾村。
北琚南村,主要姓氏有黎姓、高姓世居。其中,第一大姓为黎娃,其先祖从甲六村迁移至本地。第二大姓为高姓,高姓先祖清朝中期从今雷州市雷高镇官田村迁移至本地。建村之初,村庄北边有一个水堰,故取名北崛村,后人口激增,一村三分,该村位于南边而取名为北掘南村。
北掘中村,世居村民均为林姓,其先祖于清乾隆年间从苏屋村搬迁至本地。北琚村人口激增后一分为三,该村位于中间而取名为北掘中村。
北掘北村,林姓世居,始祖不详,先祖于清朝末年从北堰中村迁此定居。
王宅坡村,世居村民均为王姓,其先祖 1962 年从上山村迁移至此地。村原名为南草坡村,后因建村在北边的海坡,村中又全是王姓村民,故取名为王宅坡村。
东村仔村,世居村民为陈姓、蔡姓。第一大姓为陈姓,陈姓先祖于乾隆末年从今广东省东海岛东山镇调逻村迁居于此。第二大姓为蔡姓,其先祖于民国时期从沟尾岭迁居于此地。建村之初,村庄南边有一个湖,曾名南湖仔村,后更名为东村仔村。
海坡村,始建于清朝末年,主要由许姓村民组成。许姓先祖于清朝末期从沟尾村分支迁移至此地。因建村于海边,依山坡,而取名海坡村。
坑尾村,主要姓氏有梁、陈、麦、黄姓。第一大姓为梁姓,其先祖清乾隆年间从今客路镇迈坦村迁移至本地。第二大姓为陈氏,具体迁移情况不详,据说从大湾中村迁移至本地。第三大姓为麦姓,清朝中期从今东里镇铺仔村迁移至本地。建村之初因有一条水坑在村旁而取名坑尾村。
上山村,因村后有一座蜿蜒起伏的山岭,占山水之源头故而取名上山村,别名北湖村。该村主要姓氏有王姓、周姓。第一大姓为王姓,王氏先祖于清朝时期从廉江市迁移至本地。第二大姓为周姓,周氏先祖清朝末期从邻村沟尾村迁移至本地。
苫草塘一村,村世居村民有欧姓和支姓。其中第一大姓为欧姓,其先祖清朝初期从北海迁移至本地。第二大姓为支姓,支姓先祖清朝末年从麻章迁移至本地。苦草塘一村原属苦草塘村,苦草塘村东边有一口大池塘,池塘内自然生长许多关草(蒲草),故取名关草塘村,后改为苦草塘村。
苫草塘二村,主要姓氏有欧、麦、杨、陈姓世居,其中第一大姓为欧姓,明末迁徙至此定居。第二大姓为杨姓,约 170 年前从调里子村迁徙至此。第三大姓为麦姓,清朝康熙年间从大港村迁移至此。陈姓村民从坑龙门分支于此。
苫草塘三村,主要姓氏有岑姓和谭姓。岑姓先祖康熙年间从淡水社迁移至本地。谭氏村民现今只有 1 户,迁移情况不详。
苦草塘四村,由林姓及欧姓村民组成,其中第一大姓为林姓,清朝时期从东里白岭村分支于此定居。第二大姓为欧氏,欧氏村民于 20 世纪 50 年代从苫草塘二村分支于此。
【东里社区】
东里圩,也称东里墟,始建于 1938 年,因建立集市后众多姓氏村民迁居于此贸易交易和居住而形成。“圩”与“墟”在雷州方言里发音与意思均同“市”,故取名东里圩。该圩建立之初主要姓氏有陈、郑、郭、蔡、宋、符、李等姓,随后四面八方各种姓氏的人都汇聚于此。其中第一大姓为陈姓,清朝中期从广东沿海迁移至本地。其他姓氏迁移情况不详。
谢宅村,因在海湾尽头南边建村而取名海尾南村,又因谢氏祖先来此建村所以名为谢宅村。该村世居村民均为谢姓,清嘉庆年间始祖谢明光携眷从海尾北村迁移至本地定。
邓宅村,也叫海尾邓宅村,因先祖在海湾尽头建村,世代村民又都是邓姓,故取名为海尾邓宅村。该村原先为邓姓世居,近代陆续有谢姓、李姓、陈姓、王姓等相继迁来。据《邓氏族谱》记载,其先祖于清朝中期从沟北村迁移至本地。至今已历 200 多年。谢姓从海尾北村迁此约 70 年。李姓随母从今白沙镇调爽村迁此约 60 年。王姓随母从今南兴镇花桥村迁此约 50 年。另一支王姓随母从山后桥村迁此约 6 年。
西坡寮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因先祖起初在西边坡地上搭寮居住,故取名西坡寮村。该村世居村民均为梁姓。据该村《梁氏族谱》记载,清乾隆年间本村始祖梁王喜携眷从今客路镇迈坦村迁移至本地。
【东塘村委会】
北沟村,始建于清朝时期,主要有符、陈姓村民世居。苻姓和陈姓是亲戚关系,相约迁徙至此。其中第一大姓为符姓,其先祖于清朝初期从和家村分支迁至此地。第二大姓为陈姓,其先祖从今雷州市沈塘镇迁来此地。由于村庄北边有一条大沟,故取名北沟村。
沟北村,主要姓氏有何、郑、苏、谢、傅、吴、林、陈、杨、符、邓等姓。其中第一大姓为何姓,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分支至此地。第二大姓为郑姓,其先祖从今雷州市南兴镇分支至此地。苏姓先祖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从白沙迁移至此地住。谢姓村民从今东里镇调元村分支至此地。因村庄北边有一条灌溉农田的河沟,故该村庄取名为沟北村。
沟口村,也叫高考村,始建于清朝。该村主要姓氏有祝、陈、杨、谭、刘姓世居。其中第一大姓为祝姓,清朝康熙年间始祖祝立兴携眷从吴川实业岭村迁移到此地。第二大姓为陈姓,分有二系,其中一系于清朝中期从三水迁来,另一系于清朝中期从东海岛迁此定居。杨姓于近代从水东迁此定居;谭姓于近代从东寮随母迁此定居;刘姓于近代从北坡入赘于本村定居。因村附近有多条河流都流经村旁大沟再注入大海,故取名为沟口村。
北寮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世居村民均为郑姓,郑姓族人清朝中期从亮后村再迁移至此地。因建村时南边有一个村名为亮后村,该村位于亮后村北边,所以取名为北寮村。
北坡村,始建于明朝,其主要居民为柯姓、林姓、刘姓、符姓世居。其中第一大姓为柯姓,其先祖于明朝时期从今雷州市自沙镇官村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林姓,迁居情况不详。第三大姓为刘姓,先祖于清朝早期从北坑村迁移至此地。符姓于近代从北沟迁此。该村因村南边有一小型山坡故名。
坎后村,主要由苏、黄、卓、支姓组成。其中第一大姓为苏姓,其先祖清朝时期从后海村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黄姓,其先祖清朝时期从海康白沙村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卓姓,先祖清朝时期从伟家村分支至此地。该村因村后有一条小土坎,先祖便将村庄取名为坎后村,别名为南寮村。
亮后村,世居村民有郑、何姓。第一大姓为郑姓,该姓族人从今雷州附城镇大墙村分迁到此地。第二大姓为何姓,在清朝初期从东海岛迁移至此地。该村因建村在山岭后而取名为岭后村,民国时期改名为亮后村,别名东塘村。
田墩村,始建于明朝,蔡姓世居。其先祖原先在今客路镇乐只村定居,由于族系发展,后裔又迁至东里镇田墩村垦居创业。该村山环水绕,地势居高临下,村后群林拥翠,村前是一片平坦的田园,故取名田墩村。
田墩仔村,始建于清朝时期,林姓、陈姓、柯姓世居。第一大姓为林姓,其先祖在清道光十五年(1835)始祖从南寮村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陈姓,其先祖在清道光五年(1825)从淡水村分支至此地。柯姓村民先祖原居住于东里北坡村,1910 年从北坡村迁移至此地。该村因村附近有田墩村,故取名田仔村。
调里仔村,始建于清朝时期,主要姓氏有黄、杨、林、郭姓。第一大姓为黄姓,从沉香村迁移至此地 200 多年。第二大姓为杨姓,其先祖从青坭分支至此地定居约 100 多年。第三大姓为林姓,林姓先祖分两支,一支于 80 年前从北掘村分支至此地;一支约 50 年前从下塘村随母迁此。郭姓先祖于 100 多年前从今甲六村委会田心村迁移至此地。李姓古时从西坡迁此定居,近代又迁回西坡村。
下寮村,始建于清朝,该村主要由王、张姓组成,两姓迁移时间及过程不详。因祖先迁居于此地时搭建寮棚居住,先祖便为村庄取名为下寮村。
卓家村,又名新安村。该村主要姓氏有陈、潘、蔡姓世居。第一大姓为陈姓,其先祖清朝时期从淡水村分支迁至此地。第二大姓为潘姓,其先祖清朝时期从草朗村分支迁移至此地。蔡姓先祖清朝时期从今调风镇候坑村迁移至此地垦居创业。
【三吉村委会】
大湾南村,历史以来只有张、陈两姓世居,康熙末年张大成携家眷从卜礼村迁至此地。康熙末年陈吾章从东海岛搬至此地。因村庄坐落在呈月儿形港湾的南端,故取名大湾南村。
大湾西村,柯姓世居。据《柯氏族谱》记载,十五世祖柯茂清至十六世祖柯世元、柯世桐于清雍正年间(1727)从北坑村迁移至此地。由于村落建在呈月儿形港湾的西端而得名大湾西村。
戴宅村,有戴、支、黄、杨、黎、麦姓世居。开始时麦姓定居于此,随后戴姓、黄姓、黎姓、杨姓陆续迁来,因戴姓村民最多,后更名为戴宅村。清朝嘉庆末年,戴美理携眷从今城月镇庄家村迁至此地。支姓先祖于清朝咸丰末年从黄略镇支宅村迁入此地。麦姓先祖清朝乾隆末年从今广东省吴川市塘缀镇塘草村迁入本地。戴宅村始因坐落于大港村南边,原名叫大港南村。
三吉圩,始建于 1942 年,当时有林梓恩、林岳锋、麦广恩等老前辈发起在此设市,开设鱼米商行,附近村庄的群众随后陆续迁来而形成圩集。三吉圩原名三足渡,“三足”与“三吉”音近,故雅称三吉圩。
大湾中村,始建于明朝,马姓、陈姓、林姓、张姓等姓氏世居。先有马姓始祖先迁此定居,接着有陈姓和林姓,后有张姓相继迁此定居而形成村落。谱载马姓先祖于明朝从后六村迁移至此地;陈姓先祖陈庆昌公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从沟北村迁移至此地;林姓先祖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从三吉下村迁移至此地;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张汝贤携家眷从今雷州市附城镇卜札村迁至此地。另一脉张培近代从大湾南迁此定居。因本村坐落在呈月儿形港湾的中部,故取名大湾中村。
三吉南村,始祖宋培翰、芝谦、芝龙、献南等于民国时期从三吉上村搬迁出来,两村相距只有 100 米,中间有公路一条穿过。村因位居三吉上村南边,所以命名为三吉南村。
三吉上村,始建于清朝,主要姓氏有梁、麦、许姓。麦氏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从今广东吴川市塘圾镇塘草村迁移至本地;梁氏于清乾隆元年(1736)从茂名化州赤沙村迁至此地定居。许氏先祖于清嘉庆末年间从今遂溪县黄略镇许宅村迁移至本地。因村埠是开往对岸坎园、大林、英楼 3 个横水渡的始发点,故祖先取名三渡村。解放初于 1951 年设立东里乡时,更名为三吉上村。
三吉下村,原名三渡下村,后于 1951 年改名为三吉下村。该村主要姓氏有林、麦、岑姓,林姓先祖于清道光末年从今广东省南兴镇东林村迁移至此地;麦姓先祖清道光末年从今湛江市吴川市塘圾镇塘草村迁移至此地;岑姓祖先清嘉庆未年从化州迁移至此地。
网门仔北村,陈姓、梁姓世居,陈仕佳携家眷从今雷州市松竹镇菜园村迁入此地。梁姓先祖于清道光年间分支从今雷州市客路镇迈坦村迁移至此定居。因祖辈以浅海网门捕捞作业为生,村又坐落在网门仔中村北边,故取名网门仔北村。
网门仔东村,始建于民国 27 年(1938),梁姓先祖从网门仔北村迁此定居而形成。因为祖辈以从事浅海网门捕捞作业为生,故而取名网门仔东村。
网门仔中村,主要姓氏有吴、陈、梁、戴、黄、谭、郑、张姓。据《吴氏族谱》记载,吴氏先祖从今调风镇卜月村迁至此地;陈氏,从海康县南田村迁至此地,接着梁、戴、黄、谭、郑、张姓等亦相继迁此。因祖辈以浅海网门捕捞作业为生,故取名网门仔村。在民国初期的一次龙卷风中,全村的房屋几乎全部被摧毁,于是部分村民便迁出东面岭外居住,故又分为东村,其实原来统称为网门仔村。
【西坡村委会】
西坡村,因村庄的西部方向有一片坡地而取名为西坡村,曾用名大垃寮、安宁村。李姓、郑姓世居。郑姓始祖不详。李姓先祖李开亮从东海岛龙好村迁移至此地。
调里村,有郑姓、卓姓、钟姓、陈姓、许姓、伍姓、周姓、吴姓、麦姓等居民世居。据《郑氏族谱》记载:郑氏始祖郑彦扶于清嘉庆年间携眷从吴川坑尾迁居此地繁衍生息。据《卓氏族谱》记载:先祖于清同治五年(1866)从调风镇品题村迁移至此地繁衍生息。陈氏始祖于 1916 年从今东里镇白岭南海头村迁移至此繁衍生息。钟姓始祖不详,近代迁此定居。许、麦、伍、周、吴姓始祖不详,近代迁此定居。
白沙岗村,因村后有一个岭,土沙较白而取名白沙岗。1958 年,该村分出白沙岗北村、白沙岗中村、白沙岗南村、曾宅村。该村由麦、曾姓世居。其中第一大姓为麦姓,其先祖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从吴川县竹山村分村后迁移至此地。1893 年曾姓村民 50 人从楼仔村迁移至此地。
坑仔村,始建于清朝,因西边临海,而田港原是东海仔的最大商埠,当时迈禄、水东、廉江等地商船都来此港贸易,因而北坑仔村在解放前都被称为田港尾新兴村,因村庄北面是大片农田,而农田在雷州话里可译为田坑,解放后,为村庄改名为北坑仔村。现今北坑仔村分上村、下村,据族谱记载,其中上村村民是清康熙十七年(1678)从吴川县竹山村迁居于此建村,北坑仔下村村民在清嘉庆十三年(1808)从东海岛迁此定居。该村麦、吴、陈、赖姓世居。其中第一大姓为麦氏,其先祖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从吴川县竹山村迁居于此;第二大姓为吴氏,清朝末期从东海岛龙水村迁移至此地;吴氏定居后,陈氏一户随后迁居此,赖氏于 1956 年从赖宅村迁移至此地。
大港村,因村庄西边是海,港口是邻村之中最大的,故取名大港村。该村村民为麦姓、岑姓世居。麦姓先祖建彝、建伦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从吴川县竹山村迁移至此地。岑姓先祖于清末从今北掘村委会苫草糖村迁此。
黄宅村,黄姓世居,因先祖姓黄而取名为黄宅村。其先祖于清朝末期从今松竹镇东园村分村迁居至此地。
赖宅村,有赖姓、郑姓世居。其中赖姓是村中大姓,赖姓十三世祖忠堂、忠亭、忠易在康熙十二年(1673)从大林村迁移至此地。因赖姓先祖开基建村故取名赖宅村。郑姓近代从今调风镇张林村迁此。
铺仔村,麦姓世居,其先祖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从吴川竹山村迁居于此。因麦氏先祖曾在村前开铺子卖酒而取名为铺仔村,曾用名新兴村。
西坡下村,原是一个独立的小自然村,在生产队时期归属于西坡村管理。改革开放后又从西坡村分支而出,因村庄比原西坡村小,故取名为西坡下村。该村世居村民均为郑姓,其先祖在距今 180 年前从沟北村迁移至此地。
周宅村,始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周氏第一世祖周克良从今太平镇寇竹渡迁于此地而形成村落。因村民全部姓周而取名周宅村,曾用名下海周宅、福海村。
北坑仔上村,有吴姓、赖姓、陈姓世居。吴氏始祖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从东海岛迁此定居。赖姓近代随母迁此;陈姓近代随母迁此。
北坑仔下村,有麦姓世居,清朝中期麦世滋从铺仔村迁此定居。
【西挖村委会】
陈宅村,始建于清朝中期,陈氏先祖以浅海捕捞为生,途经此地时在此建村。由于陈氏从外地迁到这里沿西边岭脚建房定居,故此土岭名叫陈宅岭。陈宅村主要姓氏有邓、陈、蔡、叶、李、章、王、林姓。第一大姓为邓姓,清朝未期从沟北村迁至本村。第二大姓为陈姓,从今唐家宅园村迁至本村,已有 200 多年。第三大姓为蔡姓,清朝中后期从今客路镇乐只村迁至本村,已有 200 多年。叶姓先祖于清朝末期从东海岛迁此,有 120 年。王姓始祖不详。李姓始祖国进于清末从西挖村迁此。章姓始祖从浙江迁此有 250 年。林姓林子华系解放前从东塘村委会随母迁此。
戴宅村,也叫仁墩戴宅村。起初是戴姓先祖在此居住,故又名为戴宅村。该村有戴、周、吴、赵四大姓世居。第一大姓为戴姓,戴姓始祖戴慈生(敕封文林郎,任雷州推官)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964)从遂溪县庄家村迁移至此地。周姓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从车边村迁移至此地;吴姓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从东海迁移至此地;赵姓是乾隆十九年(1754)从英歌树村迁移至此地。
横路村,因祖先沿海捕鱼迁居于西挖村居住,后分支迁居此地而形成。因有一条大路横向贯穿村庄而过,直通东里尾圩,因此取名为横路村。该村主要姓氏有林、李、许、蔡、陈姓。第一大姓为林姓,其先祖林春艺在清朝时期住今雷高镇嘉里村,后商再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李姓,从今东里镇西挖村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许姓,从今东里镇盐灶村迁移至此地;蔡氏从今白沙镇白沙村迁来;陈氏从今徐闻县锦和镇迁移至此地。
南坡村,建村之初,因村南边有一块荒坡地,先祖因此而取名南坡村,曾用名仁做仔村。该村主要姓氏有蔡、林、陈、欧、周姓。第一大姓为蔡姓,蔡氏始祖盖顶于清朝从西挖村迁移至本地。第二大姓为林姓,民国时期从西挖村迁移至本地。陈姓于 20 世纪 80 年代随母从宅寮迁此。欧姓于 20 世纪 80 年代随母从宅寮迁此。周姓于 20 世纪 70 年代随母从宅寮迁此。
田寮村,也叫仁墪田寮村。先祖迁居于此地时在田野中间建了一个棚养鸭,而“棚”字的雷州话可俗称为“寮”,故村庄取名为田寮村,曾用名仁墩仔村。该村世居村民为李姓和王姓。第一大姓是李姓,清乾隆四十年(1775)始祖李永华从今徐闻县新寮镇龙仔村迁移至此地。
西沟村,因村前有一条排水大沟,故以此排水沟地处位置而命名叫西沟村。该村主要姓氏有郑、叶、柯、蔡、林、高姓。第一大姓为郑姓,郑姓先祖从土头村迁至此地。第二大姓为叶姓,从东海东港村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柯姓,从北坡村迁移至此地。
西挖村,三面环岭,先祖于 3 座山岭西边开荒挖土平地而建村,故因此取名为西挖村。该村世居蔡、李、王、林、陈、周、郑姓居民。第一大姓为蔡姓,蔡姓始祖蔡盖顶在清顺治十年(1653)从广东省雷州府白沙村迁来淡水社西挖村垦居,现有人口 400 多人。第二大姓为李姓,李姓先祖李子悦、李子仁于清顺治十年(1653)在广东省雷州府遂溪县二十四都太平沙尾村居住,始祖李国进再携眷搬迁广东省雷州府海康县十九都水社西挖村居住,距今已有 200 多年。第三大姓为王姓,据传,先祖奇庄后商文彪、文利从湛江东海东山村搬迁至西挖村。林姓始祖林春香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从南寮岭迁居西挖定居。陈姓于解放前随母从吴川水东迁此。周姓于近代从六格随母迁此。郑姓随母而来,虽住数载,今已认祖归宗,无从查考。现今西挖村划分为上村、下村,土梁中间为界,村中居住四姓,林、蔡两姓居住上村;王、李二姓安居下村。四姓各住一方,林姓居住东北方,蔡姓居住东南方,李姓居住西南方,王姓居住西北方。
英歌树村,因以前村内有一棵大树,莺鹭鸟经常来树上栖息,村民常听到鸟儿唱歌,遂取名英歌树村,曾用名永宁村。该村主要姓氏有郑姓、赵姓、梁姓。第一大姓为郑姓,清朝中期从今雷州市附城镇麻演村迁移至本地。第二大姓为赵姓,清朝末期从今附城镇揖花村迁移至此。第三大姓为梁姓,清末从北塘仔村分支而迁移至本地。
【淡水村委会】
北边村,建于清朝中期,陈、梁、郑、刘和周姓世居。陈姓清末从今东里镇南头村迁移至本地。梁姓于清朝末年从今东里镇西坡寮村迁移至本地。郑姓于清朝中期迁移至本地。刘姓于清朝中期迁移至此地。周姓迁入年代不详,从遂溪县洪流村迁来。因先祖在溪江村北面建村而取名为北边村。
淡水村,建于元朝初期,陈、林姓世居。陈姓先祖元朝初期从顺德迁移至此地。村庄曾用名义江村,元朝陈杞公被朝廷钦封为雷州十大乡贤之一,后改村名为淡水村。林姓 1958 年从赤岭村迁移至本地。
东园村,建于清朝,陈姓世居。先祖于清乾隆二十年从淡水村门前塘迁移至本地。因建村在田园旁,田园在村庄东边,由此而取名东园村。
林审村,建于明朝,陈、杨姓世居。第一大姓为陈姓,分两批从不同地方迁来。明朝正德年陈知带家人搬迁今址定居开族建村,生子陈文广、陈文旺、陈文申。第二大姓为杨姓,明末清初从清坭村迁移至本地。清朝初期,六格村陈姓也搬来定居。因前有林姓,沈姓于此地居住而取名林沈村,改革开放后改为林审村。
桐塘东村,建于明朝,陈、谭、林姓世居。第一大姓为陈姓,陈氏先祖于明朝万历年间从龙尾村迁移至本地。第二大姓为谭姓,民国时期从楼子村迁移至本地。第三大姓为林姓,民国时期从沙沟尾村迁移至本地。因村前坑洋古时是塘,塘边盛长梧桐树,由此而取名桐塘东村。
【后葛村委会】
北村仔村,建于清朝乾隆时期,黄、林、李姓世居。黄姓,其先祖从平原村迁至地;林姓,其先祖从今英利镇迈陆仔村迁移至此地;李姓,其先祖从田寮村随母至此。解放前叫永乐村,解放后改为北村仔村,不知取名原因。
草傲寮村,建于元朝末年,郑、卓、陈、卢、潘姓世居。郑姓,其先祖于 1872 年从土头村迁移至此地。卓姓,其先祖于 1361 年从调风镇品题村迁移至此地。陈姓,其先祖于 1916 年从今东里镇白岭南海头村迁移至此地。卢姓,其先祖于 1942 年从卢宅村迁移至此地。潘姓,其先祖于 1958 年从潘宅村迁移至此地。因建村时村民多以草寮为居所且地势较高而得名草傲寮村。
后葛村,建于明朝初期,主要姓氏有郑、林、黄、卓、卢、潘姓。郑姓,其先祖于 1361 年从调风镇品题村迁移至此地。林姓,其先祖于 1403 年从英利镇迈陆仔村迁移至此地。黄姓,其先祖于 1443 年从平原村迁移至此地。卓姓,其先祖于 1361 年从调风镇品题村迁移至此地。卢姓,其先祖于 1942 年从卢宅村迁移至此地。潘姓,其先祖于 1958 年从潘宅村迁移至此地。因村位于后葛岭附近而得名后葛村。
金宅村,建于清朝,金姓世居。其先祖于康熙年间从今东里镇东寮村迁至此地建村。因全村村民都姓金,故取名为金宅村。
莫宅村,建于清朝,莫姓世居。其先祖于1718年从黎郭村(今属白沙镇)迁移至本地。以姓氏取名为莫宅村,又名生活村。
田寮村,建于清朝,该村郑姓世居。其先祖于1872年从土头村迁移至本村。原居住地有田寮墩而取名为田寮村,后因海潮冲浸到村中,又移至东北边高地落户。
新市村,建于清朝,蒋、王姓世居。蒋姓先祖于1803年从化州迁居于此地。王姓迁居情况不详。因此地人流密集,村中修建了一个小集市,故取名新市村,曾用名新安村。
【甲六村委会】
措寮村,建于清朝,陈、岑、郑姓世居。陈姓 1616 年从菜园村(今属松竹镇)迁来;郑姓 1716 年从草朗岭(今属调风镇)迁来;岑姓 1727 年从新来村分支于此。因先搭寮居住得名,别名沟东村。
沟边村,英姓世居,清朝从福建省莆田县迁粤定居,后代迁至本地。因村东有河沟而得名。
后六村,有邓、陈、马姓世居。邓姓从今雷州市附城镇下岚村迁来;陈姓从雷高镇迈生村分支于此;马姓从遂溪迁居。村名由来不详。
后塘北村,建于元朝,郑氏世居。元朝时一批从今东里镇高北村分支迁居,元末又有一批从北寮村迁来。因村前有池塘且位于后方,后村庄一分为三,该村在北,故名。
后塘南村,始建于清朝,黎姓世居,清朝从沟尾村(今属东里镇)分村迁来。因村前有池塘,且位于后塘村南边,故名。
后塘中村,始建于清朝,有沈、陈、黎姓。沈氏先祖任职海南,告老还乡遇劫后落居东海岛,后代清朝从东排村迁来;陈姓从广东省东海调罗村迁来;黎姓迁移情况不明。因位于后塘南村、北村中间而得名。
李宅村,始建于清朝中期,有李、林、黎、陈、蔡、黄姓。李姓分两批迁入,一批从邦塘村(今属白沙镇),一批从西坡村(今属东里镇);黎姓从沟尾岭(今属东里镇)迁来;陈姓从后塘村迁来;林姓从东林村迁来;蔡姓从沟尾岭迁来;黄姓从黄潭村迁来。因李氏开创而得名。
梁宅村建于清朝,梁姓世居,清乾隆年间从迈坦村(今属客路镇)迁来。
南城村柯姓世居,从吴川分村迁来。因村后有岭,住宅区地势低而得名。
坡尾村有杨、高姓。杨姓 200 多年前从调风镇迁来;高姓从雷州市附城高山村分支于此。因地理位置得名。
沙头村建于清朝,有吴、林姓。林姓清朝中期从南兴镇东林村迁来;吴姓清朝中期从东海迁来。因村西有沟,祖先于沟边山头建村而得名。
田心村建于清朝,郭姓世居,200 多年前从南田村分支至此。因四周农田环绕,位于中间而得名。
甲六村(原名鸭禄村)建于清朝,陈、林、周、黎、蔡姓世居。陈姓乾隆年间从卜掉村(坡头村)迁来;林姓 1723 年从东海岛官寮下村迁来;周姓清朝晚期从海康某地迁入;黎姓清朝晚期从后坑仔村(今属东里镇)迁入;蔡姓清朝晚期从山内村(今属南兴镇)迁入。
赵宅村建于清朝,赵姓世居,清朝嘉庆年间从揖花村(今属沈塘镇)迁来。因赵姓开创而得名。
【六格村委会】
红坎村建于清朝,蔡姓世居,清末从六格塘村(今属东里镇)分出。因村后红土坎得名。
六格北村建于清朝,原名禄格村,有陈、杨姓。陈醇介清朝从淡水村(今属东里镇)迁来;杨氏 1963 年随母从坡尾村(今属东里镇)迁来。
六格塘村建于清朝,蔡姓世居,清顺治七年(1650),蔡氏第八世祖从海康县清坭(今属南兴镇)分出迁居于此。因位于东海仔西北边海峡尾端且是大海北端而得名。
后湾村杨姓世居,1803 年从青坭村(今属南兴镇)分支今东里镇,曾多次选址养鸭,最终于此定居。因村址东面有弯岭,岭下有林地可开发种养而得名。
梁宅村建于清朝,梁姓世居,1717 年从今客路镇迈坦村迁来。
岭仔村建于清末民初,有许、李、陈姓。许氏清末民初从今雷州市调风镇东平北寮村迁来;李氏民国初期从今雷州市东里镇龙仔村迁来;陈氏民国初期从今雷州市调风镇渡任头村迁来。因村后有小山岭而得名。
刘宅村刘姓世居,1958 年刘氏祖先从今雷州市东里镇伟家南村分居至此。
六格沟村建于清朝,有周、潘、陈姓。周姓人口较多,清康熙十一年(1672)从许节村迁来;潘氏 1672 年从遂溪县迁来;陈氏 1773 年从今东里镇沟口村迁来。因六格村旁有小水沟而得名。
伟家北村始建于明朝,原黄家村,500 多年前卓氏祖先卓有奇从雷高镇国家村迁入。黄姓移居后,改村名为伟家村,后分南北两村,此为伟家北村。
伟家南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现卓姓世居。原黄姓定居,后卓有隆公子孙迁入,改黄家村为伟家村。
钟宅村建于民国,钟姓世居,1914 年从腻北村(即现在溪南水库北旁)迁来。因全是钟姓而得名,曾用名腻北仔村、南坡仔村。
六格南村始建于清朝,有林、陈、邱、谭姓。林氏始祖从电白水东夏口村迁来;陈氏始祖从今客路镇深坑村迁来;邱姓从今东里东寮、东掘、谢宅村迁来;谭姓从今东里东寮谭村迁来。因位于六格北村南面而得名。
【南头村委会】
后岭村有王、蔡、叶、邓陈、陶、方、梁、周、何等姓,户籍人口 1400 人。王姓清朝咸丰年间从今雷州市杨家镇王排村迁来;蔡姓从今雷州市客路镇迈哉村迁来;叶姓清朝咸丰年间从今茂名化州市平定镇红模村迁来。因在山岭下建村而得名。
南头村,淡水村(今属东里镇)陈杞之子陈理清朝中期迁来。钟姓从淡水村迁来。曾用名涵头村,因村东西两面有小沟水,汇集于村南涵水处而得名。
桐塘西村建于清朝,原陈姓世居,清朝从龙尾村(今属东里镇)迁来。另有一户蔡姓,从今东里镇田墩村迁来。因村西南有溪流、池塘而得名。
西坑尾村建于清朝,有黄、江、陈、邓、郑、蔡、吴、林、叶姓。黄姓最早迁来,清朝时期迁至此地;江姓清朝时期从今廉江市迁来;陈姓清朝时期从今雷州调风镇北村仔村迁来。因村西有沟坑而得名。
溪南村世居村民有陈、谭、宋姓。陈姓明朝从福建省莆田县迁入广东,迁移详情因族谱碑记破坏无从查考。因村北有溪流,建于南边而得名。
云路村有陈、梁、谭、黄、李、林、蔡姓。陈姓明末清初居住在云路老村场,1972 年修建溪南水库迁移至此;梁姓 1972 年从今客路镇迈坦村迁来;黄姓从雷高镇后排村迁来。原村名牛路村,因建村于路边得名,后改云路村。
【白岭村委会】
白岭东村建于清朝,有杨、梁姓世居。杨姓始祖杨干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从福建省莆田县迁入广东省海康县白岭东村定居;梁姓先祖清光绪十三年(1887)从坑尾村(今属东里镇)迁来。因位于白茫茫海岛地区偏东而得名。
白岭西村建于清朝,林姓世居,清朝中期从北营村(今属雷州市附城镇)迁来。
西塘村建于清朝,有唐姓和张姓。唐姓先祖清康熙五十四年(1714)从东海调那村迁来;张姓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从大湾村(今属东里镇)迁来。因村西有池塘,依塘建村而得名。
南村有陈、游、蔡、黄姓世居。陈姓清乾隆二十年(1755)陈齐栋从甲六村(今属东里镇)迁入;游姓由麻山村分支于此,时间不详;蔡姓不详;黄姓迁居情况不详。因旧村位于东里岛最南端偏东海边而得名。
南海东村有陈姓、麦姓、谢姓世居。陈姓清嘉庆年间陈日荣从今广东坡头龙头米稔村迁移至本地;麦姓从白岭村(今属东里镇)迁来,已有 200 多年;谢姓不详。因旧村位于东里岛最南端偏东海头而得名,曾用名东村仔,别名农会村。
南海西村建于清朝,有梁、麦、吴、谭、黄姓。梁姓清朝末期从海康县西坡寮迁移至此;麦姓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从廉江市迁来;吴姓清朝中期在今东里镇寿山岭居住,民国时期迁移至此;谭姓清乾隆七年(1741)从雷州府上坡村迁来;黄姓清朝末期从过路塘村迁来。因靠近海边,三村相连且靠西而得名,曾用名南海头西村,别名南海头村。
南坡村建于明朝,有钟、林、邱、吴、邓、陈、颜、郑姓。钟姓先祖钟谏生(1603)从徐闻县石岭迁移至本地;林姓始祖昌盛从东林村(今属南兴镇)迁此已 200 多年;邱姓始祖清嘉庆中期(1810)从今湛江社坛村迁此;陈姓始祖老久从南海东迁此,居住已 200 多年;吴姓始祖吴郭凤从北掘沟尾村(今属东里镇)迁此定居;颜姓先祖从今雷高镇迁此,居住约 100 年;邓姓始祖于清末从云路村(今属东里镇)迁此。因位于海岛地区偏南而得名。
寿山岭村,也叫秀山岭村,始建于 1819 年,有陈姓、吴姓、谭姓、黄姓、邓姓等姓氏世居。邓姓始祖汝睿从后六村迁寿山岭定居;陈氏、吴氏、谭氏、黄氏搬迁史不详。
南宅仔村始建于清朝中期,曹姓世居,清乾隆五十二年(1786)从卜昌(今属调风镇)分支迁移至此。因靠近南村建宅而得名。
新安村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陈氏二十四世祖仲盛沿海捕捞后定居于此。有陈、张、黄、蔡姓。陈姓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从沈塘镇揖花村迁移至本地;张姓清末从卜札村迁移至本地;黄姓从南村迁移至本地,时间不详;蔡氏始祖不详,乃入赘本村。另有一脉陈氏(陈日荣后裔)从南海东村迁此。因原村受海潮侵袭,往西迁徙重新安居而得名。
参考资料:《湛江村庄简史-雷州市卷》
生活随笔 2025-01-06 06:58:59 通过 网页 浏览(87) 打印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