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各镇的村庄简史及姓氏来源(客路篇上)
客路镇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初称发尾圩。清嘉庆年间,因地处交通要道,来往客商多而改称为客路。解放初期,客路为海康县第六区。1957年,分为客路、和平、迈坦3个乡。1958年,属雷北县超美公社。1961年,设客路区,后改为客路公社。1984年3月,称客路区。1987年4月,改为客路镇。
客路镇下辖客路、曲溪、大家、水标、迈港、高桥、泰坡、高上、车路、上梁、东山、恒山、本立、六梅、湖南、迈哉、坡仔、迈坦、湖仔、塘塞、赵宅、顶尾、宅仔、上塘、林排、东坑、深坑、饶里、高坡、三塘等30个村委会。
【本立村委会】
北岸村:历史上曾有陈、谭、黄等13姓,清朝后期卢姓祖先从福建莆田县迁至雷州府,开发此地,原名为昌平村。
本立仔村:世居陈、薛两姓,以陈姓居多。清末本立村陈氏第四房陈世华移居现址,取村名本立仔村,又名平隆村。薛姓原居文叟村,1931年遭匪劫后举村东移,解放后迁入本立仔村。
招家村:苏、陈两姓共居。苏姓明末从英叠村迁入,陈姓从广东龙山迁入,曾用名旁居村,后改招家村。
本立村:世居陈姓,明朝中期从雷州府海康县淡水村迁入,曾名刘村、圹村,后定为本立村,取自《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本立圩村:始建于1870年,因本立村陈氏先祖筹建得名,初建时街道狭窄,后发展成较大农村集圩,圩名初为公平圩、和平圩,1965年改为本立圩。村民姓氏众多,陈氏于 1870年左右迁入,邓氏、潘氏于清朝末期迁入。
深南村:世居莫姓,祖先莫高起从广东廉江谭福村分支迁徙至此,因地势低洼取名深南村。
文山村:始建于明朝,曾住文氏、蔡氏,现主要为蔡氏,据《蔡氏族谱》记载,蔡姓从雷州白沙村迁入,曾用名荔枝山、正隆村。
西挖坑村:主要姓氏吴姓,1760年从招家中村移居此地。
【车路村委会】
车路自然村:主要姓氏潘姓,清康熙中期,先祖从海康县高进村移居案山东边,初名横溪村,曾用名车路头村,现名车路村。
雷州塘村:主要姓氏林、甘、郑氏,林氏 1850年从广东梅州洪口村迁入。
刘宅园村:主要姓氏刘、翟、黄、李 4大姓。刘氏 1726年从广东廉江刘准村迁入,翟氏1786年从广东吴川市塘圾镇翟宅村迁入,黄氏1916年从海康县竹黎仔村迁入,曾用名刘处园村。
芦停村:原名龙溪村,因溪形似游动巨龙得名,后芦姓官员路过,赞其美景,村名改为芦停村,意为芦官停留之地。村名也写作芦亭村。
麦宅村:主要姓氏麦姓,原在海康县湖南村定居,后因当地森林茂密,环境宜人,三族人迁居于此,起名为陈汤麦村,现简称麦宅村。
三告村:世居王姓,据《王氏家谱》记载,1860年从海康县王排村迁移至此。
孙家村:世居孙姓,《孙氏家谱》记载,1816年从鲤鱼墩村迁移至此。
铁芦村:曾用名山尾铁芦村,主要姓氏黄姓,《黄氏家谱》记载,1707年从海康县山内村迁移至此。
铜鼓洋村(原称碗洋村):世居陈、苏、欧、翟4姓。明朝初年,陈氏始祖制碗,船运泥土至炉亭潭,苏欧两姓为雇工,后3姓发展壮大。曾遭盗匪抢劫,1938 年村民移居上村平原地。
细毛村:曾用名赛毛村,世居徐、邱、肖、潘等姓。徐氏1816年从仙村迁入,邱氏1826从元山村迁来,肖氏1846年从海康县马铁村迁移至此,潘氏从客路镇车路村迁入,张氏从卜札村迁来,孙氏从客路镇孙家村迁来,符氏从白沙镇和家村迁来。
夏柳村:主要姓氏张、卢、劳姓。张姓清乾隆年间从卜札村迁移至此,卢姓从东岸村迁移至此,劳姓从土角村迁移至此。
英罗村:主要姓氏黄、袁、陈3大姓。黄姓从停趾村迁来,袁姓从西山村迁来,陈姓从山柑村迁至,具体迁入时间和顺序不详。
钟宅村:曾用名陈康村,因钟氏祖先迁徙此地得名钟宅村,世居钟姓,1706年从石角村迁来。
【大家村委会】
大家村:村名原为郑家湖,明朝末期称郑家村,郑氏居村西南角“排屯一带”,清顺治年间吴氏迁入,清康熙年间郑氏迁居他地,何氏何谦之长子何国望(何瑞生)带着子孙从海康县曲街迁来,1951年改为大家村。
黄机塘仔村:曾用名山尾村,只有李姓,清乾隆年间从山尾村迁来。
东后村:世居杨姓,杨氏从刘宅村向东迁至现址,村坐西南向东北,取名东后村。
黄机塘村:何姓约占五分之三,孙姓、魏姓各约占五分之一,陈姓人数较少。何姓300多年前从雷州府徐闻县北松村辗转迁来,孙姓200多年前从孙家村迁来,魏姓开基祖先魏桂秀从魏宅村迁来,陈姓100多年前从田头村搬来。
牛屎塘村:主要姓氏吴氏、邓氏,吴氏从遂溪县城月迁入,邓氏从福建省莆田县迁入,因村东池塘面积大,村民常在此放牛,牛屎多,故取名牛屎塘村。
月湖东村:曾用名牛母湖村,世居叶、卜、吴、李四个姓。叶姓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从上塘迁来,卜姓原先独立为村,后并入,吴姓搬迁史不详,李姓约300年前从林排村搬来。
月湖西村:曾用名叶家村,只有叶氏家族居住,上塘村、月湖东村、月湖西村开基祖先为同胞三兄弟。
【顶尾村委会】
顶尾村:世居李氏,据《东塘李氏族谱》记载,明末清初自调塘村迁入,分为上村(西坡村)、中村、下村3个村。村名说法众多,一说是铜鼓洋庙竹尾落于此地,二是位于溪流顶端,三是与古代参燕业“顶尾”之称有关,其实为壮语地名。
东塘村:原名调塘村,明朝末年先祖李汉实从西沟村迁到溪尾调塘村,因村东边有两口大塘,改为东塘村。
东塘仔村:世居李姓,清道光年初从东塘村迁移至此,取名东塘仔村。
顶官村:坐落于丘陵平原中,世居文姓,据《文氏族谱》记载,清朝嘉庆年间从后田村迁入,原名为文宅村,后与顶官仔村联合,改名顶宫村,为壮语地名。
兴华村:坐落于东西两条丘陵地带,后有山岭,南面有葫芦溪。原名为顶尾村,解放初因与顶尾村同名,改为伍宅村,1990年取名兴华村。世居伍、黄两姓,伍姓先祖从廉江县洋下村迁入,黄姓先祖清朝光绪年间从广东遂溪县杨益村迁入,1980年从旧村搬到村后新建村庄。
铸黎村:主要姓氏周姓,据《周氏房谱》记载,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周忠荣公从林高挖下村分支至此,1989年从旧村搬迁到村后重建,因周氏祖先以提炼生铁铸犁头手工艺营生,故名铸犁村,后因“犁”与“黎”雷州音相同,改名铸黎村。
下六村:主要姓氏伍、黄两姓。伍姓清朝道光年间初期从客路镇兴华村(原名伍宅村)迁入,黄姓清道光末期从广州黄村迁入,原名下六仔村,因村四周有小墩,村前有陆子田,“陆子”与雷州方言“六仔”同音,后改名下六村。
新村:据《周氏房谱》记载,民国初期,周国民公从铸黎村搬迁至此,靠铸犁头工艺经营生活,取名铸黎新村,1988年从新村搬回旧村原地,后简称新村。
湾子村:先祖迁居时村边有弯曲小溪,得名湾子村,清朝中期从同敦村搬迁到现址。
湾下村:与湾子村毗邻,取名湾下村。有刘、潘两姓,潘姓祖先民国初期搬迁来进龙村定居,后从进龙村迁居湾下村,刘姓祖先民国时期从遂溪县盐离村迁入。1992年刘姓迁居于河头圩,同年潘姓从湾子下村迁回原地进龙村定居,1993年又迁居河头圩,村名继续使用湾下村。
牛帐村:主要姓氏韩姓,据《韩氏房谱》记载,清道光初期,韩世公从黄村搬来,解放初期从原村搬到原村南面建筑居住,1999年有一部分村民从村南面居地搬回原村场新建,因韩氏祖先以搅牛帐绳子手工艺营生,故村名牛帐村。
林周村:村北面有白眼塘,省道公路375客龙线和青年运河西线从西边穿过,世居周姓。《周氏族谱》记载,1736年,周能从山头村迁入,1990年搬到省道客龙线旁边17千米处新建村庄,因姓周而得名林周村。
林高挖上村:先祖迁居时,村前四周树林茂密,取名林高挖上村,简称为林上村,世居温姓,清朝康熙中后期从陵垌村搬入。
林高挖下村:世居温姓,据《温氏家谱记载》,明朝万历甲戌年(1574)从今廉江市长山镇那蒙村迁至今廉江市雅塘镇莲塘村居住,道光八年(1828),温氏族人由莲塘迁入,因村前树林高而密,取名林高挖下村,简称林下村。
了哥村:世居庞氏,清嘉庆年间从石窝村迁入,原名叫了哥湾村,因了哥鸟常年在古树繁殖生息得名,解放后简写为了哥村,雷州青年运河西线从西北向东南穿过村西。
江前村:村前方有白马庙,原称庙前村,因“江”和“庙”雷州话是谐音字,改名为江前村,世居殷姓,据《股氏族谱》记载,清嘉庆年间的1796年从殷宅村迁入。
【东坑村委会】
东坑村:明嘉靖年间,始祖从草地村迁至今址。
西坑钟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祖先由雷州府海康县略城斜社铜鼓上村迁来。
宅仔村:旧称根竹村,有柯、何、符3姓。柯姓先祖由雷州境内东山村迁来,符姓祖先由雷州东山村迁至宅仔村,后部分分居到宅仔村旧址,何姓1982年全姓子民迁往白沙镇瑚村定居,现剩符、柯两姓。
符处圩(符处仔):始建于清朝末年,1917年建起小圩,取名“均平圩”,仅运作3年,1920年因盗贼扰乱解散,1927年恢复,解放后均平圩与符处隶属一个乡管辖,符处村文书改为符处圩,现居村民源于7条自然村,有7个姓氏,迁入时各有祠堂族谱。符姓1927年从符处村迁入,吴姓1930年从东坑村迁入,张姓1932年从后村子迁入,洪姓1935年从黎家尾下村(现名留家下村)迁入,王姓1938年从秀山子村迁入,李姓1940年从水美村迁入,方姓1944年从乐风村迁入。
高门村:原名侯门村,因“侯”字与雷州话“高”字谐音,后改为高门村,村民均为骆姓,据《骆氏族谱》记载,北宋靖康二年(1127),骆可成携3子由东莞移居吴川佩冲村,后定居高门村。
槐桦村:村民姓氏林姓,据《林氏族谱》记载,先祖自福建省莆田县南迁,十二世祖林焕彩定居桂山村(又名卖猫村),清朝时期全村遭兵寇残匪抢劫烧杀,村民逃亡,部分逃往雷州山里六(又名卖猫仔),数年后另搬居新村,命名槐桦村。
黎家伍村:世居伍、刘两姓,据《伍氏族谱》记载,伍氏先祖由广东省廉江迁移到今址。
岭头村:建村时地势低洼不平,村庄前后落差约30米,故命名为岭头村,村民姓王,根据杨家镇安榄村《王氏族谱》岭头村分谱记载,杨家镇安榄村王绍贵(十三世)幼年随母到杨家镇那梁村,成年后移居此地,取名岭头村,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留家下村:始建于明朝中期,村民有洪姓与陈姓,据《洪氏族谱》记载,洪氏始祖景列从庐山村迁至雷州府畚箕村(留家下村)。
留上村:始建于清朝,据《吴氏族谱》记载,吴氏先祖原先居住在莽山村,历经10代人,清朝时吴兴带着4个儿子从莽山迁移于此,取名“柳家尾村”,当时此地荒无人烟,吴兴父子开荒垦地,后邻村村民纷纷来此居住,民国时期盗匪四起,伍氏迁往黎家伍村居住,吴氏及陈氏一直在此居住,民国时期“柳家尾”更名为“黎家尾”,曾用名“畚箕村”,解放后改为“留上村”。
毛争村:始建于明朝初期,由移民聚居而成,村民主要姓林,据《林氏族谱)记载,林氏祖先自府新桥村移居至雷州客路镇毛争村。
铜鼓村:族谱序记载,始祖颖川郡闽南人,曾膺宋朝文林郎,男陈祥任兖州教谕,始来雷郡置产落业,随田附住现铜鼓庙东边,即称铜鼓村。
铜鼓新村:始建于1933年,由铜鼓村分村而成,也称铜鼓南山村,世居陈姓,1933年从铜鼓村迁移至此。
西坑陈村:世居陈姓,1791年从铜鼓村迁移至此。
鱼印村:村名有美丽传说,相传村北边溪河炉亭潭下有石屋,铜鼓村铜鼓王命鲤鱼精含土填平溪河建城,因未祈祷土地神,土地神假鸡啼,鲤鱼精误时,土落河中起三个小岭,后人们称该村为“鱼印村”,世居梁姓,据《梁氏族谱》记载,十世祖梁炎星清朝初期从迈坦村迁居此地。
宅桥古村:由东村、中村、宅桥村、河琼子4村合并而成,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明朝初期,由南迁居民聚居而成,《李氏族谱》记载:李氏族祖初居此地,见村前有宅桥,故命名为“宅桥村”,自明朝建村以来,李、符、柯、蔡、吴、刘、应等姓氏居民不断迁入,后大部分李姓和应姓搬迁到雷城居住。
城坑黄村:始建于清朝初期,由南迁先民聚居而成。据传,先祖黄金宝先迁居于赖宅古村的铺仔前,后迁到客路镇上塘村与陈姓、叶姓杂居,因气候干旱不利农业生产,最终迁移今址,起初取名为黎家洋。清嘉庆年间改名为龙安村。传说铜鼓大王准备在此地附近建城府,又改名为城坑黄村。世居村民全为黄姓。据《黄氏族谱》记载,黄氏七世祖黄金宝于清朝初年由海康县新塘村(今雷州市新坡仔村)迁移至今址。
黎家陈村:始建于明末清初,村民全部姓陈。陈忠义开基立业,繁衍生息。但到了民国中后期,日寇土匪四面而起,兵荒马乱,无法生活,有大部分村民迁往白沙镇草白村、那南村;客路镇迈港村、后田、辉田仔村安居。
【东山村委会】
东山圩:始建于清朝时期,当时称之为雷州府第七都盐塘市。因圩后东边有呈圆形且四季不干涸的盐塘,被神化为龙的化身,人们在其旁建圩,故名盐塘圩。建圩初期,蔡氏村民聚居,后利用村庄密集且位于中心位置等有利条件,逐步发展成有一定规模的集市,历经百年,演变为繁荣的东山圩。东山圩的圩民均从福建省莆田县迁入,由蔡、李、苏、林、高、孙、梁、陈、庞、吴、王、闻12个姓聚居而成,他们无宗祠,各姓开基始祖不详,世系不可考。
圩仔坡村:世居陈姓,据《陈氏族谱》记载,其先祖从雷州府海康县西岸仔村(现名叫西岸村,今属东山村委会)迁至此地,开基始祖陈永生。
西岸村:因位于村东边小溪的西边而得名西岸仔村,后改为西岸村。主要姓氏为苏氏、陈氏、麦氏。其中,苏氏族人从英叠村(今属客路镇东山村委会)迁至西岸村。陈氏先祖是从北仔村(今属雷州市纪家镇)迁至此地。
沙白村:始建于1632年,因村前大溪里的沙呈白色,故取名为沙白村。世居村民姓郑,据《郑氏族谱》记载,1632年8月8日,其祖先郑国任从现在的湛江市东海岛东山镇东及村迁至此地,开基始祖郑丈顶。
英叠村:世居村民姓苏,据《苏氏族谱》记载,唐代末,其先祖原住广东省遂溪县新田村,因土质红泥,雨天泥泞,生活艰辛,后苏仕秀从新田村迁至今址。
竹根村:是革命老区村庄,始建于1644年,有李、莫、罗3姓。李姓从樟木根村(今属廉江市)迁至今址,随后莫姓、罗姓也分别从遂溪县塘北村与海康县塘塞村(今属客路镇)迁到现居地。
塘仔尾村:始建于清朝末年,世居村民为蔡姓。据《蔡氏族谱》记载,其祖先原在广东省雷州府海康县乐只村(现在属雷州市客路镇)居住。先祖蔡七鹤生六人(蔡德兴、蔡德茂、蔡德爱、蔡德风、蔡德扬、蔡德秀),蔡德兴、蔡德茂、蔡德爱三兄弟在乐只村创业,而蔡德风、蔡德杨、蔡德秀三兄弟分居到禄盘(禄中)创业。三兄弟只有蔡德秀生有男丁(蔡庆辛),往后蔡庆辛生子4人分支至塘仔尾村、禄南村、禄中村3个村庄。塘仔尾村开基始祖蔡奇汉。
【高坡村委会】
高坡一村、高坡二村、高坡三村:这 3 个村祖先原先在民国时期都居住在广东省高州县黄塘乡1958年因高州县建高州水库,搬迁至高州县长坡公社。1969年,因人多地少,他们从长坡公社移居到今址而形成。为纪念老居,村名取县名“高”字及公社名“坡”字,加上当时有这3个村在此选址3个村址并排一起,高坡一村排列第一,而取名为高坡一村;依此类推分别取名为高坡二村、高坡三村。
高坡一村:主要姓氏有李姓、周姓、陈姓、曾姓,都是1969年从高州长坡迁移至军元坑(今址)。
高坡二村:主要姓氏为彭姓和韦姓,两姓祖先都是在1969年从高州县长坡唐坑村迁移至今址。
高坡三村:主要姓氏是张氏,1969年从高州县长坡迁移到此定居。
六金塘村:主要姓氏有李、岑、张、吴姓。李、岑、张三大姓祖先在1969年都从高州县长坡公社迁移至今址,后有几十人返回高州居住,有60多人留下。当时迁移选村址时,村民选在海康县客路人民公社六金、六大村附近,因村背后有一口鱼塘而取名为六金塘村。
茂排塘村:也叫高坡五村,世居村民主要姓氏有周、何、刘、许、黎、冯。他们原先均居住在高州县长坡公社,因人多地少,1969年迁移至今址。迁来后,因村地处低洼地带,有点像池塘,下大雨时常被浸,当时邻村有毛排村,该村故命名为茂排塘村。
坡角村:主要姓氏为陈姓,祖先在1969年由高州长坡公社西江村迁入。因当时村址在一片大坡的边角上而取名为坡角村。
中坡村:主要姓氏有赖、吴、苏、李、谭、华、许、卢、周、江、陈等11个姓氏,都是因人多地少而于1969年从高州县长坡公社迁移至今址。因当时迁至此地时村址位于坡西村、坡南村和上坡村中间而取名为“中坡村”。
【高桥村委会】
彬家东村:主要姓氏为符姓,1601年符氏祖公符连均从海康县和家砖村(今属雷州市白沙镇)迁入。
高桥村:主要姓氏有黄姓,明正德年间(1506—1521)黄姓祖先黄安任海康县县丞。明嘉靖元年(1522)退休后卜居黎郭村(今属白沙镇)开基创业。黄安生四子:镇、新、强、毅。长子黄镇(贡生)留居黎郭村;次子黄新(国学士)迁居安榄(今属杨家镇),三子黄强(庠生)于1523 年从黎郭迁居高桥村,四子黄毅返回莆田继承祖业。黄强所居的村后有高大木桥,村故名高桥村,曾用名高乔村。
军塘村:主要姓氏有黄姓,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从今雷州市客路镇高桥村迁移至今址。因村边有一口军队挖过的塘而取名军塘村。
里八村:主要姓氏有黄姓,清嘉庆十六年(1811)从雷州市客路镇高桥村迁移到今址。该村与原址高桥村相距一里八而取名里八村。
潘宅村: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因该村主要姓氏是潘姓而取名潘宅村。
【高上村委会】
高上村:村民姓苏,据《苏氏族讲》记载,苏氏先祖于清康熙五年(1666),从今雷州客路镇迈坦村迁至此地,开基始祖苏良绳。
达富村:西边雷州青年运河经村边蜿蜒而去,还有国道207线南北横穿。始建于清朝中期,徐氏始祖徐国全迁至今址时,之前已有姓达人氏居住,所以命名达宅,后改名为达富村。现居村民均为徐姓,据《徐氏族谱》记载,徐氏先祖由福建莆田移至今址。
彬家西村:始建于清朝,世居村民均为刘姓,据《刘氏族谱》记载,其先祖从雷州府海康县北门下坎村(今属雷州市附城镇)搬迁到此地而形成。相传,其先祖为鞭策后代子孙待人要彬彬有礼,故取村名为“彬家西村”。
【恒山村委会】
恒山村:建村时因周围全是茂密原始森林,常有山狗等野兽出没,称“山狗路村”,后因背靠赤石山和东山村,且由东山村分居而来,为表达子孙后代永远兴旺发达且不忘本,故改名为“恒山村”。该村始建明朝中期,村民姓蔡,据《蔡氏族谱》记载,蔡氏先祖从广东省雷州府东山村迁至此地。
东山村:因村民住宅坐西朝东,故称“东山村”。始建于146 年,村民姓蔡,据《蔡氏族谱》记载,其祖先从广东省海康县卜礼村(今属附城镇)迁至此地。
东坡村:始建之时,因地处东山村东边,先祖冀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称“东兴村”,后因地处干旱山坡,改为“东坡村”。始建于明朝中期,村民姓蔡,据《蔡氏族谱》记载,其先祖从恒山村(今属雷州市客路镇)迁至此地。
谷仓村:地理环境独特,地势东高西低,村前有一口大鱼塘,呈鱼肚状,故称为“迈肚塘”,又因村庄小、人口少,被称为“迈肚仔村”,20世纪30年代,村西大鱼塘边沿低,水源好,土地肥沃,祖先希望在此居住以种水稻为生,取“谷堆成山”之意,改称为“谷仓村”。该村村民主要姓氏为何姓,据《何氏族谱》记载,先祖何子宽于 1643年从广东省廉江县(今廉江市)安铺东山南村迁至今址,当时该村还有几户姓冯人家居住,解放后至 1960年,冯氏消失,还有户姓周的人家。
炮塘村:村民分别姓李、莫、梁3姓,李姓先祖于1740年从李东村(今属湛江市坡头区龙头镇)迁至此地,莫姓祖先于1844年从潭福村(今属廉江市安铺镇)迁至今址,稍后梁氏祖先也从近邻的坎头村迁至今址。
白鹤村: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谢姓居住,村叫老谢子村”,后来谭姓与韩姓搬来便改为“新兴村”。再后来,因村中长有一棵参天大树(俗称柑卢树),常年都有白鹤在树上栖息,是当时村中一大奇观,村民为此自豪,故称之为“白鹤村”。
石部村:始建清朝中期(约 1802),祖先定居初时叫“南边村仔”(意思是在白鹤村的南边),也叫作“赖村仔”,后来,由于村后有一口天然鱼塘,村民捕鱼时在鱼塘中发现堆叠着几块大石头,像是铺设在塘底中,塘又常年不干涸,故称之“石埠塘村”,因“埠”与“部”在雷州方言中是谐音,现改为“石部村”。村民原先有欧、陈两姓,后来陈姓迁往他方,现只有欧姓。据《欧氏族谱》记载,欧姓祖先于清朝中期(约 1802)从广东省遂溪县中间村(今属下六镇泉水村委会)迁至此地。
六北村:因地处绿盘中村的北边,便称之为绿盘北村,为了方便,人们一般简称为六中村,如今改名为“六北村”。卓姓世居,据《卓氏族谱》记载,祖先从福建省莆田县迁移至今址。
六中村:始建之时,祖先为了防台风,选择低洼地带,那地带形如盘,周边的山坡上长满了翠绿的山稔子,便称之为“绿盘”,“绿、禄、六”3 字谐音,有满盘丰盛、维我盘居之地,又有延续祖意。后来,在雷州方言中“绿、禄、六”谐音,再之 3 条村(六北、六中、六南)排列并居在一起,该村正处于中间,故称之“禄中村”,后来简称为“六中村”。该村村民有蔡姓与卓姓,其中以蔡姓居多。据《蔡氏族谱》记载,其先祖于 1524 年由那赫坡(今属客路镇)迁至今址。
六南村:该村先祖是1580年从邻近村绿盘中村分居而来。因地处绿盘中村的南边,故称“绿盘南村”。在雷州方言中音,便叫成“六南村”。村民姓蔡。
【湖南村委会】
朝顶村:因祖先居住时宅向连调几次,最后宅向才定下,而取名朝顶村。世居村民主要是蔡氏,南宋末年蔡氏祖先在明嘉靖年间从恒山村(今属雷州市客路镇)分村迁移至今址。村后来分为朝顶上村、朝顶中村、朝顶下村。
高进北村和高进南村:有一个共同的别名——高寨村,因村落北边原有高山林木,好像山寨一样而取村别名为高寨村。高寨村分为南北两村,北面的叫高进北村,南边的叫高进南村。高进北村主要姓氏有潘氏,从曲水薄村迁移到今址。
高进南村:主要姓氏潘姓、吴姓。第一大姓吴姓,明朝从海康县东坡村(今属雷州市南兴镇)迁至今址。第二姓潘姓,明孝宗年间从遂溪县曲水巷村迁至今址。
湖南自然村:原有麦氏在此居住。麦氏族人于明朝末期从塘草村(今属吴川塘圾镇)迁至今址,后来他们迁至麦宅村(今属客路镇)。现该村主要姓氏为刘氏,清康熙年间(1662-1722),刘氏从南罗家相村迁移至今址。因祖先居住在一口坡塘南边,认为坡塘像湖泊一样而取名湖南村。现在,相对湖南新村来说,湖南自然村也称作湖南老村。
湖南新村:主要姓氏为刘氏,康熙年间,从吴川山塘迁移至海康县湖南自然村(即湖南老村),因于1984年从湖南自然村迁移到今址而取名湖南新村。
老新圩村:主要姓氏有王氏、苏氏。王氏原先在雷州府遂溪县卜里村(今属雷州市附城镇)居住,清乾隆年间迁居老新村。清嘉庆年间(1796-1820)朝廷在此设公平圩,后公平圩自然消失,村因此而取名老新圩。苏氏于清嘉庆年间由招家村(今属客路镇)迁到公平村(即现在老新圩村)。
龙头仕村:主要姓氏为黄氏,黄氏原居住在雷州府海康县吴西村(今属客路镇),后从吴西村迁移至今址。因居住在这块地最高处,像龙头一样而取名为龙头仕村。
龙羽塘村:主要姓氏有袁氏,邓氏。第一大姓为袁氏,袁氏在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从石城县(今廉江市)黄桐村迁移至今址;第二大姓邓氏,清顺治三年(1646)从石城县(今廉江市)岐山村迁移至今址。因村前有一口自然大塘(俗称龙塘),因而取名龙羽塘村,别名六一塘村。民国《海康县续志》、1986年出版的《海康县地名志》、2005年版《海康县志》都把此村名写作龙翼塘村,而现在一般都写作龙羽塘村。
沙母坛村:主要姓氏为孙氏,1504年(明孝宗年间)从吴川县塘基村迁移至今址。当时村庄所在地四边全是山林围绕,并有一个大坛而取名沙母坛村。沙母坛村有人也写作沙母堰村。
乌坡村:主要姓氏有李氏。清乾隆年间,李氏从遂溪县坡塘村迁移至今址,因村后有 1 口自然坡塘且土地黑色而取名乌坡村。
吴西上村:主要姓氏有吴、麦两姓。吴姓在明朝末年卜居吴西湾村(今属客路镇),继迁吴西村。当时吴西村有吴、麦、黄、林 4 姓共处,后来林姓搬到麻章;黄姓迁至龙头仕村;大约在1953年,吴西村分成两个生产队,那个时期,全部吴姓及部分麦姓从吴西村搬出到今址,根据地势、水流方向来取村名,他们取村名为吴西上村,而原来的吴西村改名为吴西下村。
吴西下村:只有麦姓,据《麦氏族谱》记载:麦光溪在明朝分居吴川县竹山乡,清初搬至今址。
【湖仔村委会】
田头山村:始建于1816年,因之前居住在田头村与迈坦村之间,先人取名为山峡村。后来,又改名为田头山村,2017年搬迁于原村庄北边坡。主要姓氏有温氏、陈氏、麦氏、方氏、王氏。第一大姓为王姓,1910年从步龙村(今属客路镇迈坦村委会)迁移至今址;第二大姓为陈姓,从本立村(今属客路镇)迁于今址;第三大姓为麦姓,1960年从汤麦村迁于今址。还有李姓与方姓于1880年迁来今址,但迁自何方已不可考。
黄机沟村:村名最初为老封村,在始祖搬迁至此时,看见一条浅小沟在村前横穿而过,沟边长满黄机籽,故而取名为黄机沟村。始建于明朝时期,封氏于明朝初期从东山景风村迁移至今址。
九斗村:该村原居旱坡,年年收成欠佳,一亩田只有九斗收成,因此被称为九斗村,别名为北湖村。主要姓氏有梁、吴两姓,两姓一直都是和睦相处、亲如兄弟。其中第一大姓是梁氏,1506年从广东省那楼寨村(今属廉江市)搬至此地,第二大姓氏是吴氏,1506年从迈港迁移至此。
迈统村:地势平坦,有曹姓、吴姓、洪姓,均于200年前从福建省莆田县迁于此地。1949年盗贼猖狂,村民为躲避山贼集体搬迁至打虎坑(今属湖仔村委会)后来又因为各种原因,在1982年时又迁回迈统村。
石壳村:该村东边是田园。该村主要姓氏有彭、袁两大姓氏。第一大姓氏是彭氏,1502年彭氏族人从旧县迁移至海康客路石滩,边开油坊边耕种。因为地面铺满石头,故称石滩村,别名石壳村。第二大姓是袁氏,1973年袁氏族人从黄机沟迁入。
田头圩村:始建于清宣统年间。因距河头圩较远,周围群众围绕农贸市场聚居而形成。因该地三面环田而取名田头圩村,别名为西和圩村。主要姓氏为梁、邱、黄、邓、柯、陈、黄、冯、何、王、温、吴、封。其中,梁氏为第一大姓,1912年从福建省莆田县迁入。邱氏为第二大姓,1915年从陈九村迁入。
田头仔村:由田头村分村而形成。为怀念原古村而取名田头仔村,曾用名是英山仔村。第一大姓是梁姓,第二大姓是陈姓,均为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迁至今址。
邓宅寮村:该村原名叫龙山村(曾用名叫邓屋寮村)。邓姓世居,1696年祖母李氏带两子(大子叫邓子性,次子邓子德)从陂塘村(今属湛江市吴川县》迁来今址。
打虎坑村:据族谱记载,南宋时期,余氏由广东大潭村(今属广州)迁居至此。此地周围峰峦雄伟,连绵起伏,山中常有猛虎出没,因村人多怕虎,故将村名命为“打虎坑村”。
湖仔村:清嘉庆年间(1811),该村祖先由广东省化州县山村迁移至今址。始祖王进棋迁来时看见周边山坡有一小湖,四周绿草葱葱,天晴时湖水倒映,清澈见鱼,故取名为湖子村。世居村民主要是王姓。
扫手头村:东边为扫手头村的旧村场,南边是一片甘蔗林。1998年,原村向南移300多米,建立新村场。村前有黄色的石头,村后又有扫手树,因而命名为扫手头村。主要姓氏为杨姓,始祖杨监堂为该村的开基祖。
田头村:明朝初期,迁来雷州的始祖梁绍的第七世子梁锦迁移至今址。至今已有600年历史。
草桥村:地势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村前有一条河流,叫草溪河。河水自北向南流,南流至雷州南渡河。村旁有省道、公路穿过,交通便利。村民均是李姓,清乾隆初年从吴川黄陂镇迁移到今址。始祖李仕柱迁移到此地时种植蒲草。因此地有溪有河,交通不便,李仕柱以蒲草为材料架起一座桥,故取名草桥村。
陈家仔村:据村中老人口述,陈姓人家先来到这片土地上居住,因此得名为陈家仔村。原先陈、卓、叶、李、余、黄姓聚居此地,但随着时间推移,其他姓氏陆陆续续离开该村另寻生计,现村中只剩叶、卓两姓。据《叶氏族谱》记载,明朝初年,叶永泰等三兄弟自陈家坡村(今属雷州市纪家镇)迁居陈家仔老村,五世后再迁至老村东边(即新居住区);据《卓氏族谱》记载:清乾隆年间卓大清从少榄村(今属雷州市杨家镇)迁入。
从大洋村:主要姓氏为杨、叶、温,杨氏最先迁于此地。杨氏先祖于梅菜高岭(今属东莞)居住了数十年,后迁移至现在的村庄。杨氏先祖见村庄有一棵老杨树,又希望年年能风调雨顺,雨水充足,故以大杨树的“杨”字同音字“洋”来取名大洋村。后因当时很多村庄都处于偏僻地带,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猛兽出没,常出现人畜伤亡事件,居住在别处的叶姓、温姓为了安全迁来一起生活,大家共同防御野兽,因此形成今天的村庄。叶氏、温氏迁入时间不详。
【客路村委会】
东坡南村:主要姓氏为花姓。解放后成立生产队时在此处有3条自然村分别取名东坡东村、东坡南村和东坡西村,该村所处位置在南边,故取名东坡南村。据《花氏族谱》记载,花氏始祖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从福建省莆田县调任雷州府任职,后告老还乡,来到客路镇南山乙村居住,两年后迁至客路镇东坡南村居。由于旧村场(约 70 亩)于 1992 年被客路镇政府征用,导致迁至现址。
恒太王村:只有王姓。王氏始祖在清朝末年从谢家村(今属客路镇)迁移至此地建村。
恒泰蔡村:只有蔡氏,清朝中期蔡氏始祖从谢家村(今属客路镇)迁入今址取名为横太蔡村,后改名为恒泰蔡村,意为永久性国泰民安,村名也写作恒太蔡村。
发尾村:只有林氏。1866年从邦塘村(今属雷州市白沙镇)迁移至客路圩北边。1958年村名称为客路圩北村,1964年村民称为新安村,1994年4月又取名为发尾村。
谢家村:始建于清朝中期,谢氏先居此地,故取名谢家村。该村历史上曾有谢、蔡、卢、王、郭5姓居住。谢氏从福建省莆田县迁入居住,后于清朝全部迁出。郭氏及部分蔡姓则迁至新村(邻村)。现该村主要姓氏只有蔡、卢、王3姓。清朝末年该村蔡氏一世祖从乐只迁入。卢氏从东岸村(今属麻章区太平镇)迁入。王氏始祖因社会动荡从遂溪县黄略村分居迁移到现此。
新村:主要姓氏为蔡、郭两姓。蔡氏始祖清朝中晚期二世祖部分人从谢家迁移至今址。居住在邻村谢家村的全部郭氏成员同蔡氏部分人一起迁入。因蔡、郭两氏迁至谢家村东南建设新村,故取名新村。1961年3月后恢复海康县建制,该村属海康县客路区新村大队;1965年撤销客路区新村大队,成立客路大队。
东坡西村:主要姓氏有张、何两姓。张氏于清朝末年东坡西村一世祖从卜礼村(今雷州市附城镇)分支迁移至今址;何氏始祖在清朝末年东坡西村一世祖从吴川迁移至今址。解放后由于东坡村 3 条自然村各居住于东、西、南3个方位,分别取名为“东坡东村”“东坡南村”“东坡西村”,该村属于西面,故得名东坡西村。
上坡村:也称上坡老村,主要姓氏为蔡姓。清朝初期蔡姓祖先从谢家村(今属客路镇)迁入。
圩东村:建于 1958年,以蔡姓居多,其次是李姓,兼有易、龙、郁、吴、黄等姓。蔡氏于1950年从水标村(今属客路镇)搬迁至今址。第二大姓李氏从东坡山尾仔村全部迁移到今址。1950年南山乙村(今属雷州市客路镇)部分易姓搬迁到今址。
圩南村:因村民居住在圩区南面而取名圩南村。该村多姓杂居,以陈姓居多,其次是蔡、刘、何、林、冯、李、唐、郁等姓。第一大姓陈氏,1900年从吴川县分居迁入。第二大姓蔡氏,1910年从太平(今属麻章区)迁入今址。刘姓于从今湛江迁入。
圩西村:杂姓居住,有王、庄、赵、蔡、陈、吴等姓。王氏是第一大姓,据该村《王氏朝膑公族谱》记载,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王朝膑带着大修、大家、大荣、大华4个儿子及其家属,从老新圩村迁徙到此地,兴家创业,初时取名为发尾村子。村位于圩区西边,故取名圩西村。客路在1960年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政策;在1961年将客路圩设立为生产大队,由于莲塘湾村的老村地处207国道旁,在207国道进行改弯取直改造时需要搬迁,莲塘湾搬到发尾仔村的属地上居住。
【林排村委会】
仲伙高宅村:主要姓氏为高姓,祖先高大宁(明经进士)在明朝时期居住在雷州府遂溪县乌仑山村(现附城镇英山村)。高大宁生五子。高文修分居海康县客路仲伙村,村曾用名“仲伙村”。
和奠村:主要姓氏有吴、莫、黄、蔡、邓、郭。第一大姓为吴姓,1604年从广东茅山坡北村迁移至今址;第二大姓为莫姓,1604年从莫宅塘村迁移至今址;第三大姓为黄姓,1604年从蔡坑村迁移至今址。余下蔡姓(原居蔡坑村)、邓姓(原居邓宅塘村)、郭姓(原居边坡村),也从原居地先后搬迁至今址,慢慢形成了一村多姓的和奠村。明朝末期因朝纲不正,兵荒马乱,当时村小人少不能抵抗外来侵犯,为了生存,六姓贤老共同商议和睦奠定在这块地方同居同生,故命名“和奠村”。
后田李宅村:世居村民为李、陈两姓。先是李姓祖先李华带家人由海康县邦塘村(今属白沙镇)迁至今址,当时毗邻后田吴村,所以起名后田李宅村,后有陈姓从安苗村(今属雷州市杨家镇)、造甲村(今属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跟着迁入。
赖宅村:世居村民为单一姓氏赖姓,九世祖赖有贤由遂溪县城郊北门村仔(现拜祭祖莹地)迁至赖宅村旧村场定居。赖宅村,旧称社湖村。赖宅村沿袭祖制,以姓而命名为赖宅村。1958年全国大搞水利建设,赖宅村顾全大局,配合政府兴修水利,兴建起的雷州青年运河从村边直贯而过,运河开通后,雷州半岛的旱患得到缓解,但是赖宅村被列为水浸区。在全村村民的强烈要求下,1972年,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全村迁至现址,沿207国道修建新居。
仙居村:世居村民主要姓氏有吴姓、蔡姓。《吴氏族谱》记载,明朝中后期吴氏始祖吴建从福建莆田县迁入雷州,定居本村。发现村东边的后塘坡有仙人足印和墩,所以就把那个墩命为仙居墩,把村名命为仙居村。吴建带领后代在仙居村这片土地上开疆辟壤,繁衍生息,至清朝中晚期发展至百人。蔡姓族谱记载,蔡姓开基祖蔡教师在清朝从卜里(也写作博里)村(今属雷州市附城镇)迁入。
坑仔村:世居村民有林、陈两姓。据《林氏族谱》记载,林氏祖先林天荒于万历二年(1574)从塘禄村(今属吴川市黄坡镇)迁移至今址。陈姓祖先陈奇昌于明万历年间从泰坡村(也写作太坡村,今属客路镇)搬到今址。
仙居仔村:世居村民主要姓氏为吴姓,吴姓几十户于1958年从邻近的仙居村迁移至今址。
林排村:李氏始祖李圣在清康熙丙午(1666)入泮,后捐儒学教授。康熙乙未年(1715)即署海南琼州府文昌县右堂,四载任满后改任雷州府海康儒学正堂,任满后从福建莆田迁至雷州城内万寿亭居住数载,李圣身故,二世次房李经秀归乡意息,卜居林排寮(即现在的林排村)。
世考村:始祖系安苗社十六世陈朝真,1825年迁来深坑村,分居今址。村曾用名兴华村、薛考村。
田寮村:主要姓氏有黄氏,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姓祖先从高桥村(今属客路镇)迁至今址。
仲伙林宅村:主要姓氏为林姓。《林氏族谱》记载,林姓在清雍正年间从南禄社富处园迁居今址。原村名中和村,后来更名为仲伙林宅村,简称林宅村。
石产村:主要姓氏为李氏、赖氏、麦氏。李氏系林排自然村始祖李经秀的后裔。据《李氏族谱》记载:到五世祖五房李捷荣(授赐督兵御史)约在清嘉庆年间移入石产村旧村场居住。赖氏七世祖从廉江白丰山搬来,至今已发展到二十世。麦大宁(明经进士)首迁雷州,居乌仑山村,后辗转搬至今址。村又名永宁村。
吴宅村:主要姓氏为吴氏,吴氏先祖于1703年从许产村(今属客路镇)搬来。由于后田吴宅村与后田李宅村居住同一块地,缴交公粮时粮所常开错票据,故1997年4月由原来后田吴宅村改为吴宅村。
仙居桥村:世居村民主要姓氏是文姓。明朝成化三年(1467)文氏祖先文为宪从吴川县文屋村迁移至今址,在此地南面大溪河石桥北边“设店铺经营”,同时开荒造田耕种,因店铺是设在石桥北边密林丛生的山脚下而取名仙居桥村。
仲伙张宅村:世居村民全是张姓。《张氏陶神公族谱》记载,明朝初期,由客路镇旧村三世张仕禧、张仕显迁移至今址。至清朝初期,发展到几百人,开始向外迁移分支,清末开始下南洋。据说当时张氏始祖到此开荒种地,筑棚看守田地,每年收入不错,后来,高姓和林姓也来到此地开荒种地,成为好伙伴,故村名为仲伙村。后来仲伙村分为仲伙张宅村、仲伙高宅村、仲伙林宅村。
【六梅村委会】
大边塘北村:世居村民为洪姓。明朝末年,洪康分支迁到今址。因祖先迁来此地时在南边有一口大池塘,村庄建于池塘北边而取名为大边塘北村,南面村庄取名大边塘南村,此两村曾用名为大边塘村。
大边塘南村:始建于明朝末年,因方氏祖先与大边塘北村洪氏祖先是亲戚关系(方氏系洪氏的女婿),跟随洪氏祖先从福建省莆田县南迁至大边塘北村定居。方氏繁衍生息子孙逐渐增多,1632年与洪氏分开居住,创建了大边塘南村。随后黄氏祖先从廉江安铺迁来此地定居;周氏祖先从遂溪县官田村迁来此地定居;唐氏从遂溪县李宅村迁来此地定居;陈氏从遂溪县什扬村迁来此地定居。方氏与这4姓都是亲戚关系。这样大边塘南村就变成了方姓、黄姓、周姓、唐姓、陈姓等5个姓氏共同居住的村庄。
大边塘仔村:世居姓氏为黄姓,黄姓在明朝末年从廉江迁来而形成村落。因村庄建于池塘边上而取名大边塘仔村,曾用名大边塘村,别名边仔村。
灯笼仔村:据《黄氏族谱》记载,该村先祖于1862-1875年陆续从坛头大村迁至此地。因地形像一个大灯笼而取名灯笼仔村。
六梅北村:赖姓先祖于清朝初期从遂溪县岭北迁来。因迁来此地时有六棵梅花树生长于此,村庄处于梅花树北面,而取名六梅北村。(六梅东村在梅花树东面而取名六梅东村;六梅南村在梅花树南面而取名六梅南村。以上三村合称为六梅三村。)六梅北村赖姓迁来后,吴姓、柯姓、李姓、黄姓等陆续从各地迁来,组成多种姓氏的村庄。
六梅东村:祖先黄仕豪于1675年从坛头村搬迁至此。曾用名东村。
六梅南村:始建于明朝末年,黄氏先祖黄政渊于明朝末年由遂溪县虎头坡村迁入。有少数村民为吴姓,系邻村迁移过来。曾用名六尾村。
坛头村:始建于1512年,据《黄氏黄恒公族谱》记载,黄氏祖先迁徙至此地时看到一条大溪,溪水清晰见底自东向西流去,先祖觉得此地宜居就安居下来。由于大溪中有一自然大堤坝(堵水坛),祖先就把房屋建于坝坛上游的地方,所以村庄取名坛头村,曾用名大坛头村、坛头母村。
坛头仔村:因祖先黄元炯 1682年从坛头村分居此地而取名坛头仔村。
田尾村:1698年从坛头村迁出而形成,根据俗语“有头必有尾”而取名田尾村。
文准村:何氏祖先于明末年间自化州交所迁至今址。因祖先文章好而取名文准村。曾用名美秀村,别名赤路坎村。
参考资料:《湛江村庄简史-雷州市卷》
生活随笔 2025-01-06 07:02:03 通过 网页 浏览(57) 打印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