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各镇的村庄简史及姓氏来源(调风篇)
调风镇始建于明朝末年,因镇址设在调风圩而得名,取“风调雨顺”之意。民国三十六年(1947)6月,设为调风区属东区。1949年12月5日,设为调风区属海康县第三区。1953年3月,属海康县第十区。1957年,改称为调风乡。1958年11月,属雷南县先锋公社。1961年3月,为调风区调风公社。1963年3月,设称为调风公社。1966年3月,改名为东方公社。1978年,将雷高、调风合并为调风公社。1979年,调风、雷高按原管辖划分独立为调风公社。1987年3月,改称为调风镇。
调风镇下辖大湖、下市桥2个社区和调风、企树、禄切、里仁、草朗、水尾、卜昌、坎园、后降、坑尾、东平、林宅、横山、官昌、调铭、赤尾、课堂、井仔18 个村委会。
【大湖社区】
大湖社区,又名大湖圩、调风圩,曾用名大湖居民委员会、大湖居民小组、大湖居民管理区,始建于明末。圩区街道纵横,主要街区有老街、人民大道、观楼街、环城东路等,设两个居民小组。居民姓氏众多,有苏、彭、李、陈等。
仕礼村,又称仕礼场,位于仕礼岭西南500米,始建于1959年,原是调风公社办的企业场,由各大队抽调民兵组成,首任民兵连连长何乔光,党支部书记罗国顺。1962 - 1968年,廉江安铺、调风本地及海康县城的知青陆续到此,开垦荒坡建房,形成村落。因知青来源广泛,村民姓氏多样,有蔡、王、陈等10多个,陈、蔡姓人口居多。
湖仔村,又称湖仔场,在调风镇政府东2.5千米处,始建于清中期。因靠近当时调风圩附近的大湖村且村小,得名湖仔村。新中国成立后属调风公社企树大队,1958年并入调风公社农场。20世纪70年代后期农场解散,村民多回迁,现属调风公社大湖居委会管辖,村民仍习惯称湖仔场。村民有蔡、周、黄等姓,蔡、周、黄姓人口较多,蔡姓自清时从调风赤尾侯坑村迁入,周姓从雷州市松竹镇东井村迁入,张姓从雷州市附城镇卜札村迁入。
水库村,原名课堂水库场,简称水库场,在调风镇课堂村委会西南500米,因位于课堂水库东200米得名。1958年课堂水库建成,调风公社设课堂水库农场,后农场解散改称水库村。现住村民姓氏繁杂,有陈、麦、黄等,陈、麦姓人口稍多。
【官昌村委会】
官昌村,也称牛郎圩、牛箩圩、官昌圩,始建于明天顺年间,梅、沈、谭等姓世居。沈姓为第一大姓,先祖从福建莆田迁至湛江东海岛民安镇流水沟村,后迁至此;谭姓为第二大姓,从福建莆田迁至雷州市东里镇下湖村,后迁来。梅姓始祖于清时从顺德迁此,随后符、吴等姓陆续迁来创业。
那黄村,古称龙黄村,始建于明,由南迁移民后代分支聚居形成。建村时,因村前小溪蜿蜒如龙,取名龙黄村,解放后更名那黄村。主要姓氏有曾、陈、黄等。曾姓为第一大姓,1518年从福建莆田迁至广东太平茂莲村,后迁至此;陈姓搬迁情况因年代久远难考;黄姓从湖北武昌迁至福建莆田,后迁来。冯姓近代招驸马迁此,其他姓氏来源不详。
堰头村,始建于清初,由南迁移民聚居而成。何姓祖先为避战乱,从福建莆田迁至海康南部渔村,几经迁徙后定居于此。村前溪流四季不息,村民筑堰利用溪水,村庄因而得名。何、王、刘等姓世居,王姓清末从禄切村分村迁来,刘姓清末从涛昌村迁来,何姓是最早定居的姓氏,李姓分多批从不同地方迁来,孙、黄、伍姓始祖不详。
堰头仔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倪姓祖先创建,其先祖从福建莆田南下谋生至此。因村溪港相连,村民筑堰灌溉,且堰相对邻近村庄较小,故名。倪、胡、叶等姓世居,王姓为第一大姓,先祖于清时从福建莆田迁至海康官茂村,后分支至西挖村,1963年再分支至此;叶姓清时从福建莆田迁入徐闻北山村,1896年迁来;陈姓始祖陈益解放前从东里迁此;倪姓清时从福建莆田迁至海康竹山村,乾隆年间迁来;周姓近代从山尾迁来,胡、曹姓始祖不详。
东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因位于官昌村委会东面得名。张、林、陈等姓居住,张姓为第一大姓,明末从福建莆田迁至广东遂溪卜礼村,康熙年间从卜机村分支至此;林姓清末从东里镇大湾村迁来;何姓始祖何宜春、何宜秋清末迁来;黎姓始祖黎忠候近代招驸马居此;李姓从邦塘村迁至调风培贤村,后迁来;梁、谭姓清末从客路迈坦村分支至此;黄、周、冯、庄、陈、潘姓始祖近代分别从不同地方迁来。
竹山村,曾用名东坡村,始建于明武宗时期,因村周竹林茂盛得名。倪、陈、梁姓为主要姓氏,倪姓始祖吴成进明末从福建莆田迁来;陈姓有二脉,一脉清康熙年间从福建莆田迁至海康雷高迈生村,后迁来,另一脉从海南迁来;林姓始祖林景明解放后从东村条且迁来;梁姓明末从福建莆田迁来;周姓解放后从多地迁来;符姓近代招驸马于倪姓;高姓近代随姐入倪姓;曹姓近代招驸马于周姓;李姓近代随母嫁入倪姓;钟姓有二脉,分别从井仔、徐闻坡寮迁来;麦姓始祖麦兴生为倪姓义子,从乌石迁来;谢姓近代从龙门谢家招驸马于倪姓;余姓从高州迁来;廖姓从高州迁来;邝姓从英利青恫迁来;吴姓近代从井仔随姐嫁入;邓姓近代随母从松竹北边迁入;何姓近代迁入;杨姓近代随母从白岭迁入。
安园村,也叫连富村,始建于清末,黄、梁、郑等姓世居。黄姓清末从调风镇过路塘村迁来;梁姓为领养子近代迁来;郑、曾、徐姓始祖不详,近代从廉江迁来;曹姓近代从调风北昌迁来;林、麦姓近代从东里迁来;伍姓近代从调风课堂村迁来;叶姓近代从徐闻县和安镇迁来;何姓近代迁来定居。
下港村,始建于清,李姓祖先因兵荒马乱从福建迁至海康邦塘村,后迁至此。因村后有松树港,故名。李、蔡、陈等姓居住,李姓为第一大姓,有三脉,一脉清乾隆年间从福建迁至海康邦塘村,后迁来,一脉始祖李建佑清末从徐闻锦和迁来,一脉始祖李行近代从徐闻迈陈迁来;陈姓从雷高迈生村、徐闻赤坎仔、竹山等地迁来;蔡姓有二脉,一脉从福建迁至海康南兴青坭,后迁来,一脉近代从井仔迁来;梁姓近代迁来;黄姓近代从南田坑迁来;郑姓近代从安园迁来;符姓近代从徐闻赤坎仔迁来,已历2代;吕姓始祖吕护余近代招驸马迁来,已历3代。
牛郎村,始建于清末,因村前后有小溪环抱,东南有4个湖,适宜放牧得名。陈、梁、黄等姓居住,陈姓为第一大姓,始祖陈大瑞1900年从泌江市太平镇迁至海康调风培贤墩,1912年迁来;梁姓1922年从培贤墩迁来;黄氏始祖黄开春1890年从徐闻那满坑村迁来;潘姓始祖潘九1958年从水东迁来;宋姓近代从雷高宋村招驸马迁入;李姓近代从调风调澳村招驸马迁入;王姓近代从徐闻下桥白鹤村迁入;曹姓近代从调风卜昌对村迁入。
【课堂村委会】
北头市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由南迁移民聚居而成。因位于那轩圩北边,曾用名新兴村。陈、吴、谭姓为主要姓氏,陈姓为第一大姓,从福建莆田迁至海康松竹西洋王宅村,嘉庆二十四年(1819)迁来;吴姓先祖从福建莆田迁至广东东海岛,后迁徐闻,始祖吴模再迁来;谭姓1963年从卜昌后村迁来。
目仔上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据族谱,祖先从湛江东海岛龙腾村迁至海康调风横山港东村,后迁至此。原名“埠目描仔村”,后为管理方便称“目仔村”,因公路穿村分为上下村,该村在公路上边,故名。村民均为吴姓,有二脉,一脉始祖吴淳笃乾隆年间从遂溪迁海邑港东村后再迁本村,另一脉始祖不详。
目仔下村,原与目仔上村合称谭目掘仔村,因人口激增分村,位于原村下方得名。伍、冯、吴等姓居住,伍姓为第一大姓,明末清初从福建莆田迁至广东,后迁海康调风镇课堂村,乾隆时期迁来;冯姓始祖不详,从调风那轩村迁来;吴姓随母从调风镇东边塘迁来;梁、周姓始祖不详。
湖仔村,始建于民国,由南迁移民聚居形成。因村中有片无水高湖,取名干湖仔村,别名高湖村。陈、吴姓居住,陈姓为第一大姓,先祖从福建莆田迁至海康南兴高流水村、西园村,后从高流水村迁来;吴氏先祖从福建莆田迁至海康南兴西园村,后迁来。
课堂南村,亦称大圆村,始建于1962年,村民从课堂下村迁来,因在课堂村南面得名。伍、谢、陈等姓居住,伍姓为第一大姓,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先祖从吴川石卤州迁至海康调风课堂下村,1962年分支迁来;谢姓先祖谢喜全公1945年迁入;陈姓始祖1946年从课堂下岭村迁来;黄姓始祖1946年从课堂下岭村迁来;邓姓近代迁入。
课堂上村,又名阔塘村、乾塘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原东村园纪氏遭山贼洗劫,伍氏为避祸迁至此。因村前有土塘取名阔塘,后改称课堂。纪、伍、刘等姓世居,纪姓为第一大姓,宋元丰四年(1081)先祖纪应炎从福建莆田迁至广东遂溪县下步村,宋末元初迁东村园村,明末清初始祖纪和波携眷迁来;伍氏为第二大姓,明崇祯三年(1630)先祖从福建莆田迁至广东徐闻,清康熙十四年(1675)始祖伍宾虞迁来;刘、陈姓始祖不详,陈姓近代从迈生迁来。
课堂下村,1953年从课堂村分出,因地处原课堂村下方得名。伍、吴姓居住,伍姓为第一大姓,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从福建迁至广东吴川,明正德元年(1506)迁来;吴姓始祖不详,从北头市迁来垦居。
那轩村,始建于宋建炎三年(1129),由那轩圩演变而来。因三面环海,村庄密集,渔民赶集,得名那轩圩,后更名那轩村。林、黎、吴等姓居住,林姓为第一大姓,清乾隆年间从东林村分居迁来;黎姓从海康东里高尾村迁来;吴姓清时从福建莆田迁出,经东海、松竹迁来。
南边园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柯、王、蔡等姓居住。柯氏为第一大姓,宋时从福建莆田迁至广东,乾隆末年迁来;王氏从南兴迁来;蔡氏从福建莆田迁至海康清坭,明末迁来;吴氏始祖吴福田为义子近代迁来;袁、李、龙、叶、冯姓始祖不详。
乞食寮村,又名沟尾村,始建于1711年,曾是乞丐聚居地,后先祖迁入形成村落。因老那轩有圩,乞丐于此搭寮乞讨得名。梁、冯、吴等姓居住,冯姓为第一大姓,从福建莆田迁至海康南兴夏初,再迁来;杨姓分二脉,一脉先祖杨文瑞清时从海康南兴迁来,一脉先祖从北坑尾迁来;梁姓1711年从福建莆田迁至海康客路,再迁来;许姓分二脉,先祖许宏裕、许福进分别于解放前从南边园、沈塘迁来;黄姓始祖吴启凤清末迁来,黄朝仁近代从三岭村迁来。
山后寮村,又名新湖村,始建于1712年,林、杨、冯等姓居住。杨姓为第一大姓,清雍正年间从福建莆田迁至雷州青坭村,后迁来;冯姓雍正年间从福建莆田迁至海康南兴夏初,后迁来;陈姓始祖清末从东坡迁来;林姓先祖从福建莆田迁至海康南兴东林,始祖喜全公携眷经那轩村迁来;辛姓始祖达才公、李姓始祖如恍公近代携眷从那轩村迁来;周姓始祖不详,近代随母迁来。
探月村,又名探月崛村,别名为大目村,始建于清,冯、吴、伍等姓世居。冯姓为第一大姓,分二脉,一脉雍正年间从福建莆田迁至海康南兴夏初村,乾隆年间始祖元进公迁来,另一脉为鼎公一系;吴姓始祖清同治年间从外海迁来;伍姓始祖伍增美1916年从课堂下迁来;钱姓始祖近代从企树招驸马迁来;陈姓始祖分二脉,分别从东里淡水、本镇干湖仔招驸马迁来。
【企树村委会】
企树村,原名荔枝村,始建于清初,陈、钱姓最早居住,陈姓住下村,钱姓住上村。蔡姓始祖蔡大英,清时从南兴镇青坭村五房迁入,后蔡姓人丁兴旺,村名改为企树村。现村民还有吴、邓、钟等姓,蔡姓约占总人口80%。吴姓清乾隆十八年(1753)从东海岛东简镇盐灶村迁入;邓姓始祖邓妃利民国初年从徐闻县新寮镇冬松岛迁入;钟姓始祖钟声扬民国末期随母迁入;梁姓20世纪50年代从同村委会培贤墩村迁入;张姓民国初年迁入;曹姓民国末期作为养子迁入。
培贤墩村,原名敷伦墩村,始建于明,黄姓始祖黄盛泰、黄宗卿从调风镇卜昌村委会过路塘村迁居开村。民国时,敷伦墩上、中、下村合并改名。村民有黄、李、梁等姓,黄姓人口较多。梁姓祖先梁文广清康熙年间从客路镇迈坦村迁入;李姓祖先李腾芳、李腾岳清雍正年间从雷州市白沙镇邦塘村迁入。
大头村,始建于明末,陈姓祖先创立,原名滩头村,1956年改名,别名新兴村。陈、周、郭等姓居住,周、郭姓人口较多。郭姓祖先清时从龙门镇徐禄村迁入;周姓祖先曾为郭姓长工,后定居;吴姓有两支,分别于20世纪50、60年代从调风村委会湖塘村(今不存在)、附城镇下岚北村迁入;王姓祖先从英利镇青桐村迁入;陈姓从调风镇坎园村委会坎园村迁入。
英楼村,原名烟楼村,后改名,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文、陈、周、林姓居住较早且人口多。现还有王、吕、梁等姓。陈姓从调风镇卜昌村委会过路塘村迁入;林姓有两支,分别从南兴镇东林村、徐闻县和安镇公港村迁入;薛姓祖先民国初期从徐闻县和安镇公港村迁入;柯姓从调风镇课堂村迁入。
【调铭村委会】
据《海康丁氏家谱》,丁道明末自雷州府淡水社(现东里镇)六斗村迁移至此开基,主要姓氏为丁姓。“调铭”原名“调猛”,清康熙年间,丁兆启中举,村民以“金”“名”合义改名为“调铭”。
【水尾村委会】
水尾村,又称水泉尾村,始建于清末,先祖因草朗仔村闹饥荒迁至此处。因地处金鸡堰水泉尾得名。村民主要有潘、李、周等姓。潘姓为第一大姓,明朝永乐年间从福建莆田迁电白、吴川,后至草朗村,清朝蛟存公迁至此;钟姓始祖不详,明从福建莆田迁海康东里南坡村,后迁调襖村,清朝再迁至此;李姓始祖几经辗转从福建迁来;周、蔡姓始祖不详,清末迁此;黄姓最早开基,明从福建莆田迁湛江市彭下村,明末迁吴川,后迁客路镇,最后迁至此。
草朗仔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开基始祖潘巨旺、巨兴、巨盛率子孙从草朗村迁来,故而得名。主要姓氏有潘、欧、符、林姓。潘姓为第一大姓,明朝永乐年间从福建莆田迁茂名电白,后迁吴川潘家村,明末迁草朗,后潘巨旺等人率子孙分迁至现村;欧姓先从福建莆田迁茂名电白,解放初迁至此;符氏始祖为上门女婿之后;林氏始祖近代从雷高迁来。
茅园村,始建于清末,先祖南下经商居东海岛,后子孙分居至此。因开荒时四周茅草茂密,取名茅园村,曾用名后兰村。村民均为吴姓,先祖从福建莆田迁东海岛,1777年迁至此。主要有四支脉:吴芝位后裔分迁企树、边路塘;吴世欢后裔从草朗仔西村迁来;吴怀兴后裔;吴云开后裔从亦朗迁产仔后再迁茅园。
水下村,始建于清初,因在水尾大队地势最低,故名。林姓、高姓世居。
【井仔村委会】
井仔村,明崇祯年间,原“牛郎时”“上坑村”和“圣湖村”村民遭山贼劫掠,部分迁至海边搭茅棚,以捕鱼为生,在坑沿挖泉井饮水,得名井仔村。世居村民主要有吴、符、薛、钟、陈姓,均于明朝崇祯年间分别从南兴、海南文昌、雷州居梅等地迁来。吴姓为第一大姓,始祖明从福建迁海康南兴,1644年迁至此;符姓1644年从海南文昌迁来;薛姓1646年从沈塘高梅迁来;陈姓有二脉,分别从东里三水、南兴塘头迁来,已逾百年。后钟姓、蔡姓等陆续迁来定居。
后村,因位于井仔村后得名,始建于清朝末期,高姓、梁姓、麦姓、潘姓、吴姓、符姓世居。
【卜昌村委会】
卜昌村,世居村民均为曹姓,祖先原居雷州府海康县那山社曹家村(今南兴镇花桥村委会曹家村)。据《曹氏族谱》,远祖希达公六子,其四玑公为卜昌等地开基始祖。曹姓于明朝末期(一说清顺治或乾隆年间)迁居卜昌村,村名因祖先期盼繁荣昌盛而得,曾用名溪口村。蔡叶青认为“卜”为“口”,“昌”为“溪”,即“溪口村”。清嘉庆十三年石碑记载,自明末卜居,康熙十年以曹杰公名义报垦。
卜昌后村,世居村民均姓谭,谭氏祖先于清朝雍正年间从念八村(今属东里镇)迁移至此,因在卜昌村后定居,故名。
过路塘村,主要姓氏有黄、陈、曹、郑、林姓。黄氏为第一大姓,1662年从麻登(今属湛江)迁来;陈氏1736年从山后村迁来;曹氏1736年从邻村卜昌迁来。因先祖买郭姓土地建村,原名郭路塘村,后改过路塘村,曾用名石头楼村。
三岭村,主要姓氏为黄氏,其祖先1776年从邻村过路塘迁来。因村庄北、南、后各有一山岭,故称三岭村,曾用名三嫩岭。
土桥村,主要姓氏为曹姓,其祖先于1766年从卜昌村搬至此地。因村前有高岭,北有石桥,取名土桥村。
西湖村,主要姓氏有曹、冼。曹姓为第一大姓,1815年因人口发展,卜昌村五兄弟迁至此;冼姓1949年从洪流村(今属东里镇)迁来。因村在卜昌村西且旁有池塘,取名西湖村。
鸭爪村,前有水田,后有仕礼岭,世居村民均姓陈,清朝乾隆十八年从广东湛堰村迁移至此。
【禄切村委会】
禄切村,又名“六一村”,取厚禄福运长久之意。前为姚姓居住,清顺治八年,高祖祥辉公第十二世孙仁智公等五祖从白沙镇官茂村迁居禄切,开基创业,至今350多年,王姓世居。
后营村,曾用名“后湾村”,始建于1836年,因位于东坑村东南面得名。从清末至2020年有9个姓,冼、李、肖为主要姓氏。冼姓为第一大姓,南宋嘉泰四年从福建莆田迁湛江东海经济开发区东简镇,道光十六年始祖冼钦茂从调风东坑村迁来;李姓明朝从福建莆田迁广东省洪江市东海东头山村,道光十六年先祖李洛旺举家从调风东坑村迁来;肖姓明朝从福建迁广东吴川,道光十六年从调风东坑村迁来。
东坑村,始建于1644年,由南迁移民聚居形成,因靠近东坑湾得名。世居居民均为陈氏,先祖陈启仰公清朝从福建莆田马屎街迁琼州,后迁至此。
大康村,始建于嘉庆三年(1798),由南迁移民聚居形成。因村庄南边有水田坑,东北有岭环绕形似谷仓,取名大村。主要姓氏为陈氏,宋朝末年从福建莆田南迁海康南兴塘头,1670年迁至此。
西坡沟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由南迁移民聚居形成。因村西边有条大河沟,取名西坡沟村。主要姓氏有钟、吴、柯姓,钟姓为第一大姓,嘉庆年间从福建迁来,另两姓先祖几乎同时迁来。
桥头湖村,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因分村搬迁形成。因村前有小池塘和小桥,取名桥头湖村。主要姓氏有吴、何、英姓。吴姓为第一大姓,宋朝从福建莆田迁海康南兴东坡村,清朝道光年间迁来;何姓从福建莆田迁海康下尾村,清朝迁来;英姓从福建莆田迁海康东里,清朝迁来。
东埚村,始建于1628年,由南迁移民聚居形成,原名新安村,后改东埚村。有陈、林两大姓氏,陈氏1628年从福建莆田迁来;林氏1958年从该镇黑糖寮村迁来。1958年后,林、王、梁等8个姓氏陆续搬入。
调袄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由南迁移民聚居形成。古时调袄有5条村庄,合称调痰村,现今包括上下两村。村民有李、陈、邱等9种姓氏。李姓为第一大姓,清朝顺治二年,李氏先祖为避粮差之患,南下迁海康斑鸠园村,乾隆年间迁至此。
【调风村委会】
调风圩,旧街建于明朝永乐二十五年(1427)。
东关村,因坐落调风圩东边得名,多姓聚居,李姓为大姓,明朝开基始祖大定公从遂溪太平山尾村迁来,后林、陈等姓陆续迁来。
中关村,始建于清朝,由高攀兄弟择风水宝地至此形成,原名高攀村,因位于调风圩中间改名。村民主要有杨、邓、李等姓,清朝杨姓祖先凤翔公从雷州南兴青坭北沙仔村迁来,之后其他姓氏陆续迁来。
西关村,始建于清初,因地处调风圩西部得名,多姓聚居。最初苏、彭两姓居先,彭氏始祖振邦公清初从遂溪旧县迁来定居,蔡、陈等姓随后迁居。
南田村,距调风镇政府约4千米,三面环岭,前面临坑,有“七星伴月”之称。全村为陈姓,始祖陈士奇是宋朝海南进士陈念的二十二世孙,1658年从海南琼山旧州太乙村迁海康调风太平村谋生,1667年始建太平西村。1798年陈昌齐奔父丧,将其改名为南田村。清嘉庆年间,一支迁雷城夏河里,始祖为陈昌齐;另一支迁东里网门仔村,始祖为陈君拔。
外村仔村,始建于清朝,孙姓始祖从海康南兴善排村迁来,因从外地迁入且人少,在调风圩西边搭茅草房居住,得名外村仔村。村民主要有孙、陈、苏等姓。
【横山村委会】
横山村民主要有欧、陈、苏、曹等姓,欧、陈、苏为三大姓氏。据族谱,欧姓乾隆五十一年(1786)从雷州市东里镇下湖村分居至此;陈姓乾隆五十三年从东里麻泉岭村分居至此;苏姓乾隆五十四年从南兴东岳村迁居至此。其他姓氏在不同时期从周边村庄迁来。关于村名,一说是因附近山坡横架得名;另一说法是民国初期村民组织“横山团”防御山贼,“横在眼前的山,不可逾越”的传言使村名应运而生,周边村庄群众纷纷迁入。
【东平村委会】
东平圩,因地势平坦得名,曾用名内掘村,别名东坡市。80多年前,内村及邻村村民去东里圩购物不便,1938年,经上级同意,曹姓代表和内崛村贤老在村东南规划十字街和商铺宅地,形成集市。主要姓氏有曹、郑、蔡等,曹姓从内掘村和塘尾村迁来;吴姓1940年从海康县北村迁来;蔡姓1940年从侯坑村迁来。
东坡村,建于清朝,先祖经商路过,见环海有园地而定居。因位于调风最东边,取名东坡村,又名东坡北村。主要姓氏有陈、林、吴、朱姓,清朝时期,陈氏从东海岛迁来,林姓从南亭村(今属雷州市松竹镇)迁来,朱、吴姓从东海岛青蓝村迁来。
东坡南村,始建于1791年,主要姓氏有曹、陈两姓。曹姓1791年从北册村(又名卜策村,今属调风镇)分支而来;陈姓1970年从海康县东坡北村迁来。因村北有坡,取名东坡南村。
东铺村,始建于1928年,世居村民均为曹姓。1929年曹姓从内掘东村分支迁移至此开铺做生意,逐渐形成村庄,取名东铺村,曾用名外铺村。
渡仔头村,始建于清朝中期,主要姓氏有陈、黄、吴姓。清朝中期,陈姓从淡水村(今属东里镇)迁来,黄姓从过路塘村(今属调风镇卜昌村委会)迁来,吴姓从水潭村(今属吴川市)迁来。开村祖先经商至此定居,因村子北边有河渡和渡墩,取名渡仔头村。
寮北村,始建于1811年,主要姓氏为许姓,1811年从山尾村(今属雷州市南兴镇)分村迁来。因地处东坡岭与海边荒地,先祖搭寮定居,取名寮北村,曾用名北寮许屋村。
楼仔村,始建于1811年,世居村民均为曾姓,从邻村大林村分居而来。为防土匪劫掠,村民在村后山岭建木楼瞭望,取名楼仔村。
南蛇沟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村民均为李姓,先祖从墩家仔村(今属龙门镇)迁来。因村南边有蛇形水沟,取名南蛇沟村。
大林村,始建于1596年,主要姓氏为郑、江姓。郑姓清朝从新来村(今属湛江坡头区)迁来,江姓迁居历史悠久但史料无存。因有5座山环抱一棵参天赤兰树得名。
北寮南村,始建于1818年,主要姓氏有张、郑、陈、柯、黄姓,张、郑姓1818年从邻村大林村迁来。因在大林村北边搭寮居住,取名北寮南村。
北寮上村,始建于清朝,有洪、黄、郑等姓。洪姓为第一大姓,清朝从庐山村(今属麻章区太平镇)迁来;黄姓清朝迁来;郑姓民国时期从邻村大林村迁来。原名为北寮村,后一分为三,因处北寮村上部,取名北寮上村,曾用名内湖村。
南灶仔村,始建于1896年,世居村民均为陈姓,1896年从山后村(今属雷州市雷高镇)迁来。村名由来不详,曾用名南保村。
三光湖村,始建于1860年,主要姓氏为陈姓。因建村时三位先祖同时迁移至此,原名“三公湖村”,后改为三光湖村。
西六村,始建于清朝,因建村时由6个姓氏组成得名。现在主要姓氏有陈、吕、徐等,徐姓为第一大姓,从雷州市松竹镇迁来;陈姓从福建莆田迁雷高镇山后村,清朝从山后村迁来。
【坎园村委会】
坎园村,始建于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主要姓氏陈、窦。陈姓康熙十二年从后步村(今属唐家镇)迁入,因住地红土不平且三面环海,取名坎园村,曾用名红坎园村。
东边塘村,始建于清朝康熙七年,有吴、林、孙、文姓。吴姓为第一大姓氏,从南兴迁入;林姓从邻村那笋村迁入。因位于鱼塘东边,命名为东边塘村,别名为德安村。
后山村,始建于清康熙十九年,有陈、林、余三大姓氏。陈姓从东地分居后山,林姓从那笋村分居后山。因原位于山后,取名后山村。
卜月村,始建于清康熙七年,世居村民均为吴姓,从南兴迁入,别名新兴村。
沙土园村,世居村民均姓吴,清朝康熙七年从南兴迁入。因家园全是沙土,取名沙土园村,曾用名永兴村、永吐村。
上园村,世居村民有林、陈、吴、黄、孙姓。林姓从那笋村迁入;陈姓1946年从坎园村迁入;吴姓清顺治年间从卜月村迁来。因村地势高,村前有宽阔塘园,命名为上园村,别名官塘园村,曾用名龙马村。
那笋村,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主要姓氏有林、吴。林起凤顺治七年从仙脉村迁入,吴氏祖先同年从南兴迁入。祖辈盼人才辈出,取名那笋村,也称那顺村、调顺村。
坎园后村,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世居村民均姓梁。据族谱,梁氏道光十八年从尼昆仔村(今属湛江市确洲)迁来,开村时在沙土园村南面造宅居住。公社化时期,东西大队与坎园大队合并后,取名坎园后村,曾用名梁山园村和永兴村,亦称梁宅或后村。20世纪60、70年代,村民陆续迁至今址,与卜昌村委会后村谭姓数户村民共住。
土央村,开村以来,曾有邓、伍、李等姓世居,开村始祖邓氏迁出时间不详。现第一大姓氏是伍姓,从课堂村迁来;第二大姓氏是庄姓,从麻廉村(今属雷州市南兴镇)迁来;第三大姓氏是麦姓,清末从白沙北村(今属雷州市东里镇)分居而来;李氏180多年前从南蛇沟村迁来;陈氏80多年前从坎园村分居迁来。因村四面环海,地处海中央,取名土央村,曾用名塘坡村、下海村。
【赤尾村委会】
赤尾村,始建于明朝中期,曹姓世居,杨、郑、陈等姓人数较少。建村始祖为曹世昌,据《赤尾村曹氏族谱》,南宋乾道年间,雷州曹氏始祖曹乃公从福建宁府建阳大林村迁至今雷州市南兴镇曹家村,明朝中期,曹世昌从南兴镇曹家村迁入。因村址位于沙土与赤土交接处,取名赤土尾村,后简称赤尾村,至今已历500多年。
侯坑村,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因逃避山贼迁此定居。建村初,村庄周围田坑蚂蟥多,取名蚂蟥村,民国初期改为侯坑村。主要姓氏有蔡、胡、邓姓。蔡姓明末清初从福建莆田迁入今雷州市调风镇英歌湖,后辗转迁至白鸽湖、龙弯,顺治年间迁入此地。胡姓、邓姓均在民国末期从北坎村或下村仔村迁来。
内崛东村,始建于明朝,因兄弟分居迁来。据族谱,远祖南宋乾道年间曹相从福建省建宁府建阳大林村任广东化州同知,后全家移居今雷州市南兴镇曹家村,明朝时后裔始迁该村,原名东坡村,清朝中期改为内掘村。明末清初,因人口发展,兄弟择地分居,分为内掘东村、内掘西村、东铺村,主要姓氏为曹姓。
内崛西村,始建于明末清初,有曹、吴、郑、欧、李姓。曹姓为第一大姓氏,1644年从曹家村迁来;吴姓1953年从今雷州市东里镇利园村迁来;郑姓从广东龙弯村迁移而来。
田寮上村,始建于清朝中后期,因祖先初来在海边荒野结寮居住,得名田寮上村。姓氏为文姓,其祖先先从今客路镇文宅村迁移至调风镇文宅村(原名文宅坑),传说祖先以卖土罐为生,一人从客路来此搭棚娶妻生子,后迁至田寮上村。因土地狭窄、交通不便且人口增加,1968年迁至东平圩建新村场。
田寮下村,始建于清朝中后期,约1686年,祖先从今调风镇东平或大林迁移至刈草坑,搭建茅房傍海而居,以捕鱼、佣工及租田种蒜、水稻为生,形成村庄。
调错仔村,东至桐塘村,南至赤尾村,西至牛路村,北至北村仔村,始建于清朝中期。主要姓氏为陈、郑、李、吴,陈姓先祖清朝中期从调风桐塘村迁移至此,其他姓氏迁移情况不详。
北村仔村,始祖原居住于今雷州市纪家镇北仔村,沿用原籍村名,曾用名北邨仔,别名同秀村。1982年,在原村西边约200米处建新村,村民均为陈姓。
【草朗村委会】
草朗村,始建于明朝,风水独特,由人口迁移形成,村名来由不详。分为草朗南村和草朗北村,主要姓氏有潘、蔡、邓姓。潘姓为第一大姓氏,明朝从广东电白迁移至此;蔡姓1810年迁移而来;邓姓1910年迁移定居。
后湖村,始建于1910年,因村前有湖得名,分为后湖上村、后湖下村。主要姓氏为钟姓,1910年从今湛江坡头迁移至此。
南岭村,始建于1713年,由南迁移民聚居形成。因原是草朗村稻庭(打谷场),故称谷庭村,后改为南岭村。主要姓氏有潘、杨、陈、吴姓。潘姓为第一大姓氏,明朝从福建莆田迁移至广东电白,1713年又从电白迁移至此;杨姓民国时期从后湖沟村迁移至此;陈姓民国时期从鸭爪村迁移至此。
三畔湖村,因村址靠近三个湖泊,取名三畔湖村,曾用名牛头湖村。主要姓氏有陈、林姓,均从东里各条村庄迁移而来。
中湖村,因地理位置,东面有北湖村、北面三畔湖村、南面有后湖,故而得名。主要姓氏有邓、杨、冼等。邓姓为第一大姓,1945年从邓宅村迁移至此;杨姓1945年从北湖村迁移至此;冼姓1945年从北扦村迁移至此。
北村,始建于1713年,因村址坐落在课堂村北边得名,分为北村上、北村下。主要姓氏有吴、杨、潘等。吴姓为第一大姓氏,1713年从东海品东南村迁移至本地;杨姓从雷州市南兴镇青坭村迁移至本地;潘姓从调风镇草朗村迁移至本地。
【里仁村委会】
据《雷州府志》《遂溪县志》和《程氏族谱》记载,里仁村以程姓为主。程氏始祖程浪斋公,南宋年间(1210)从福建莆田赴雷州府任知军事,诰授奉直大夫,告老还乡途中先居遂邑东岸,因地势低洼后移居东偏,为程村。二世祖程雷发,宋宝祐四年(1256)进士,官居翰林大学士。三世祖宣义二公,官任琼山县训导,移基调丰,为调丰村开村始祖。康熙年间,浪斋公第二十一世孙程世则从调丰村迁至仕礼岭北侧九斗尾附近,取名流内村,后根据“黎颜”白话谐音“里仁”改名为里仁村。据传,世则公被无子嗣做饼老人收养,长大后娶妻生子,做饼发家。世则公生六子,为谋生计分支发展,后部分因山贼干扰迁至里仁中村。如今,里仁村原址已无人居住。
里仁中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由程氏世则公次子启典公从流内村分支迁移至此形成。后来世则公三子文韬公、四子启章公及六子文郁公不堪山贼干扰也搬到此聚居。主要姓氏有程、江、吴、林姓,程姓为第一大姓;江姓宋朝从福建莆田迁移至海康调风九江村,1938年从九江村迁移至此;吴姓宋朝从福建莆田迁移至广东海康调风探月村,1940年从探月村迁移至此。
里仁上村,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由程氏世则公第五子启训公从流内村分支迁移至此形成。因建村位置在当时各邻近村庄上面,故名里仁上村。主要姓氏有程、陈姓,陈姓村民迁居情况不详。
里仁后村,始建于1948年,因当时瘟疫盛行,原居住村庄人口密集,部分村民从里仁上村迁移分支,因新建村位于里仁上村后面,故名。主要姓氏有程、潘、陈、袁姓。程姓从里仁上村分支迁移至此;潘姓清初从福建莆田迁移至雷州白沙草龙村,后分支于湾仔村,共和国成立后从湾仔村迁移至此;陈姓清初从福建莆田迁移至雷州南兴塘头村,民国时期从塘头村迁移至此;袁姓清初从福建莆田迁移至广东岭仔空村,因贼患民国时期从岭仔空村迁移至南村仔后再迁至此地。
里仁西村,始建于1968年,因原居住村庄人口增多,从里仁上村分支迁移至此。又因新建村位于里仁上村西边,故名。世居村民均为程姓。
仕礼村,始建于明末,由分村迁居形成。因祖先希望子孙知书达礼,取名仕礼村,曾用名诗礼村。世居村民均为蔡、李姓,蔡姓居民占大多数,从福建莆田迁入广东遂溪,清初从遂溪迁居于此。
西湖村,始建于1852年,陈氏祖先逃难南下定居立业形成。1973年辟新村场,村庄沿湖而建,故名西湖村,曾用名东岭村。
西寮村,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因先祖搭寮居住在里仁中村西边,故名,曾用名欧罗子村,别名西河村。主要姓氏有宋、王、陈等。宋姓为第一大姓,从福建莆田迁移至雷高扶柳村,清朝道光年间分支迁移至此;王姓明朝洪武年间从福建莆田迁移至茂名水东,1913年又从水东迁移至此;陈姓清朝从福建莆田迁入海康南兴塘头村,1913年从塘头村迁移至此;梁氏、蔡氏、程氏均在民国时期迁来。
【林宅村委会】
卜昌寮村,始建于清末,因调风镇卜昌村祖先子孙繁衍、土地缺乏,部分迁至此处建寮定居,故名。主要姓氏有曹、宋、陈姓。曹姓为第一大姓,从福建莆田迁移至海康卜昌村,后至土桥村,清末再从土桥村迁移至此;宋姓从福建莆田迁移至海康符村卜松,清末又从卜松迁移而来;陈姓从福建莆田迁移至海康东里镇淡水村,清末从淡水村迁移至此。
东西塘村,始建于清朝,因祖先子孙繁衍分居至此形成。因村前有口水塘叫东西塘,且村庄地势稍高,故名。主要姓氏有蔡、吴、关等。蔡姓为第一大姓氏,清初从福建莆田迁移至海康南兴青坭村,清末又从青坭村迁移至此;吴姓从福建莆田迁移至海康南兴东平大桥村,清朝从大桥村迁移至调风东边塘村,再从东边塘迁移至此;关姓清初从福建莆田迁移至徐闻东场岛,清末从东场岛迁移至此。
关宅寮村,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关氏祖先逃荒流落此地,砍柴割草为生,见土地肥沃便搭茅草寮定居,得名关宅寮村,曾用名东松寮。主要由关、黄、陈三大姓氏组成。关姓为第一大姓氏,从福建莆田南下迁徙到徐闻东松寮,1889年又从东松寮迁移至此;黄姓从福建莆田南下经商择居海康调风培贤墩村,1924年从培贤墩村迁移至此;陈姓从福建莆田迁徙至遂溪贫塘村,清朝又从贫塘村迁移至海康东里甲六村,再从甲六村迁移至此。
林宅村,始建于1881年,林氏先祖居上岭村时,村中发生火灾,遂举村搬迁至此,因林姓村民先到得名,曾用名上岭村。主要姓氏有林、潘、卓姓。林姓为第一大姓氏,从福建莆田迁移至海康南兴东林村,清朝分村居住于调风镇上岭村,1881年从上岭村迁移至此;潘姓从福建莆田南下迁徙至海康调风水尾村,1883年从水尾村迁移至此;卓姓从福建莆田南下海康雷高官贤村,1887年从官贤村迁居至此。
中村,始建于清朝,因祖先见此地土地肥沃、地势平坦而搬迁至此。因位于关宅村、林宅村、东西坡村中间,故名,曾用名上岭村,别名秀昌村。主要姓氏有陈、周、吴姓。陈姓为第一大姓氏,从福建莆田迁移至高州吴川,后迁移至海康东里鹅禄村,清朝再从鹅禄村迁移至此;周姓从福建莆田南下迁移至海康南兴东井村,后迁移至岭子北村,清朝再从岭子北村迁移至此;吴姓从福建莆田南下迁徙至岭子北村,清朝从岭子北村搬迁至此。
【下市桥社区】
2004年,因食糖市场不景气,制糖业困境,经上级批准下市桥糖厂改制,职工失业下岗,9月10日成立调风镇下市桥社区房委会,所有糖厂工作人员户籍(非农业户口)属下市桥社区委员会管辖。社区居民姓氏众多,有李、杨、黄等姓。
【后降村委会】
后降村,因近雷州第一高山石茆岭,海拔高较寒冷,雷州话“寒”与“降”同音,取谐音得名,曾用名户封村。始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黄、陈、李等姓聚居。黄姓为第一大姓,先祖黄守政南宋绍兴元年(1131)任海南省琼州通判,任职期间卜居于雷州府调会坊东岭村,清朝部分后裔迁居此地。
东村寮村,始建于清朝,由多姓氏南迁移民聚居形成。因村民来自东市村,故名东村寮村,曾用名东市寮村。有吴、黄、赖等姓,吴姓为第一大姓,从南兴镇东市村迁移至此;黄氏从后降村迁移至此;赖氏从廉江市香岭村迁移至此。
连村,始建于明朝,由多姓南迁移民聚居而成,建村初期由9条小自然村组成,由8条青石板路紧密相连,故名联村,现更名连村。主要姓氏有刘、宋、陈等。刘姓为第一大姓氏,始祖1416年从福建迁移至海康,1446年迁移至此;宋姓从东里符村迁移至此;黄姓1948年从卓村迁移至此。
森寮村,始建于清中期,由20多个姓氏聚居而成,因村四周树林茂密,取名木叁寮村、柴森寮村,最后定为森寮村。姓氏众多,何姓为第一大姓氏,始祖1736年从福建莆田迁入广东海康埕坡洋村,1801年从埕坡迁居至此;简姓1736年从福建莆田迁移至湛江市麻梓村,1801年迁移至此;符姓从福建莆田迁入广东海康堂村,1830年迁移至此。
岭脚村,始建于1932年,村民从海康县调风镇森寮村迁入。因位于石卯岭脚下,故名,曾用名龙湖村。有何、唐、符等姓,何姓为第一大姓氏,明朝从福建莆田迁移至广东海康白沙禄条村,后迁移至调风森寮村,1932年从森寮村迁移至此;唐姓明朝从福建莆田迁移至广东海康唐家,后迁移至英利曾家村,民国时期从曾家村迁移至此;符姓明朝从福建莆田迁移至广东,后迁移至广东海康英利佛堂村,民国时期从佛堂村迁移至此。
西公寮村,始建于1940年,因在森寮村西边得名,曾用名新峰村。主要姓氏为蔡、林、陈姓,蔡姓为第一大姓氏,1941年从南兴镇山内村搬迁至此;林姓1941年从雷州市南兴镇岭高村搬迁至此;陈姓1940年从三水函头搬迁至此。
信宜一村,始建于1968年,因茂名市信宜县人口增多,部分迁移至此形成。因搬迁至雷州市时分信宜一、二、三队,该村属信宜一队,故名。有巫、李、林等姓,巫姓为第一大姓,明朝崇祯十年(1637)从福建莆田迁移至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县,1968年从茂名市信宜县迁移至此,其他姓同年迁入。
英央仔村,始建于民国37年(1948),因建村之初购买英央园居住得名。主要姓氏有陈、林、李等,陈姓为第一大姓,民国37年从南兴镇槽家村迁移至此;王姓民国37年从调风镇禄切村迁至此;黄姓同时从客路高桥村迁移至此。
【坑尾村委会】
坑尾村,始建于清朝,原是雷高镇英熏村吴姓的田园。英熏村民为耕种便利,在此搭建茅草房,渐成村落。因处田坑末端得名,1950 年原住户回迁英熏村。1952 年,吴荣章、吴绍元等再从英熏村迁入。现居吴、陈、苏等多姓,吴、陈两姓居多,陈姓始祖来自调风村委会南田村。
九江村,建于清朝,由袁广辉创建,如今袁姓已无。1958 年,赤欧村、北堰村与之合并。村内姓氏繁杂,冯姓从已消失的角头村迁入,李姓自北掘村迁入,始祖李元尊。
西湖村,因地势高且村东有湖得名,1662 年,苏姓始祖苏瑞华从麻章区太平镇迁入建村,至今传 14 世。除苏姓外,还有陈、王等多姓,苏姓人口最多,王姓来自调风镇禄切村,邓姓来自雷高镇里仁村委会邓宅寮村,伍姓来自调风镇课堂村,郑姓来自徐闻县下桥镇石板村委会绿家村,康姓从附近北马寮村迁入,周姓从附近后坡村迁入。
北马寮村,原名云山村,始建于清朝中期,创村始祖康家成从吴川市梅菉镇迁入,至今 14 代。现居康、钟、陈三姓,康姓约占 90%。钟姓始祖钟庭光于 20 世纪 50 年代从调风镇井仔村迁入,陈姓始祖陈国基于 20 世纪 80 年代从本村委会西湖村迁入。
安罗村,始建于清朝中期,开村始祖陈鸿是遂溪县河头镇双村陈懂第十三世孙,从徐闻县曲界镇龙门村迁来,至今 8 代。因村形似安乐椅,初名安乐村,20 世纪 80 年代因“罗”“乐”谐音改为安罗村。村中有陈、戚等多姓,陈姓人口居多,其次为吴姓。
草市村,清朝初期由吴姓创建,原是小型集圩。民国初年,因徐闻山土匪抢劫而衰落,村民迁至安罗、坑尾两村。20 世纪 60 年代,附近村民迁入,村落复兴。现居吴、潘等 5 姓,吴姓居多,来自雷高镇大群村,蔡姓分别来自调风镇水尾村委会草笼仔村和企树村,陈姓来自调风镇卜昌村委会鸭爪村,曹姓来自调风镇卜昌村。
后坡村,清嘉庆年间(1796 - 1820),周姓始祖从 500 米外的西湖村迁入建村,至今 11 代。1949 年前有周、陈等 6 姓居住,1949 年后王、吴、郑 3 姓迁入,现 9 姓共居。
生活随笔 2025-01-06 07:04:44 通过 网页 浏览(60) 打印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