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登陆

雷州各镇的村庄简史及姓氏来源(北和篇)

北和镇始建于南宋末年,原为北和营。北和镇原名“北河”,为溪河北域之意。明朝万历年间改为“北和”,“河”与“和”为同音,“和”是和睦相处的意思。清康熙元年(1662年)迁往北和圩。解放初期,属于海康县第四区。1957年3月,分为北和、康港、交寮三乡,11月又并为北和乡。1958年,属雷南县卫星公社。1961年,废公社置北和区。1966年,改称北和公社。1984年,改称为北和区。1987年4月,改称为北和镇。

雷州北和镇下辖北和、康港、北糖等3个居委会和北和、鹅感、标角、调逻、博怀、格内、新家、洋家、高蓬、斗六、红屋、北样、金竹、英兜、交寮、和家、贤洋、调和、那胆、调罗、潭葛、康村、吴蓬、境庄、刘张、徐黄、南边黄、盐庭等28个村委会。

【北和村委会】

北和村:此地原是壮乡,南宋末年始有汉籍居住。“北和”源自壮语“北旮”,意为“河滩”“河谷” 。相传汉籍始祖为文天祥部将曲有南,战败后率部在熬坡岭沿河驻扎,后繁衍成村落与集市,至今超700年。

【北样村委会】

北样村:清乾隆年间(1736 - 1795),陈氏祖先迁居至此。因早期人口少,两次接纳同宗迁入,形成村庄。旧时称伯养村、北井村。

迈创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 - 1722),黎姓最早从松竹镇内巷村迁入。1960年,梁、黄等多姓约60人迁入,与黎、陈、姚三姓杂居。

官田村:清乾隆二十年(1755),陈以换从本镇迈枝林村迁入,期望后代出官吏,且此地良田肥沃,故而得名。

官田新村:新中国成立后,部分官田村村民迁至离村500米处居住,称官田新村,陈姓世居。

迈枨村:明朝中期,陈华连、陈华卿从福建莆田迁北和镇北和村,其第四代孙陈凤臣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迁至村边橙园居住,取名迈枨村,陈姓世居。

北潭村:村建于清朝末期,因山下小潭终年有水,且村在潭北得名。有劳、陈、李三姓,劳姓迁居150年,陈姓从孔头村、李姓从烟生村相继迁入。

大康东村:始建于清朝中期,陈廷赞、陈廷助兄弟原合居大康村,后分家,陈廷助留居本村成始祖。现陈、吴、梁、朱等姓同居。吴氏始祖吴万山20世纪30年代从龙门镇田墩村迁入;梁氏始祖“打砻公”民国初期从遂溪县江洪镇迁入;朱氏始祖清朝末年从盐庭村经那潭村(火炬农场二队附近)迁入。

大康西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 - 1850),始祖陈廷赞从大康东村迁入。现陈、姚、梁氏合居。

罗宅村:始建于明朝,劳、罗两姓世居。

迈志林村:始建于明末清初,据古墓碑,陈姓始祖陈三禄从福州府(今福建莆田县玉湖)迁入。伍、王两姓民国时陆续迁入。原村名“迈枝林村”,建国后改“迈志林村”。

【标角村委会】

标角村:清光绪七年(1881),朝阳中村(今中央村)邓氏一户迁至河边摆渡定居,1883年朝阳西村曹氏村民也迁来,在朝阳西村东北角形成标角村。

东边村:明朝洪武年间(1368 - 1398),莫绳祖(莫与五世孙)从雷城苏楼巷迁居,为始祖。

调洋村:清道光末年从朝阳村搬迁而成。朝阳村始建于清康熙初年,分东村(今东边村)、中村(今中央村)、西村(今西坡村),取“朝阳”寓意蒸蒸日上。道光年间,因贼匪与疫病,村民从东边村迁至洋田定居,形成调洋村。

西坡村:世居邓、曹姓。明朝末,邓氏从中央村迁入;曹姓于明朝末期迁入。

中央村:始建于南宋,邓姓世居,又称邓氏祖村。

【博怀村委会】

博怀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 - 1619),由邓仁奭第九代孙邓志懋从朝阳中村(今中央村)迁此成村。

下江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 - 1795),邓氏先祖迁居而成。

【斗六村委会】

斗六村:始建于明朝,周姓世居,原名“到禄”,后简化为谐音“斗六村”。现有许、周等5姓,周氏人口最多。1717年,周不俊将女儿许配给放牛长工许世辉,许氏在村东定居,为许氏始祖。

昌伯村:有周、曹等4姓,周氏人口最多。始建于宋末,距今超700年,始祖周济定从松竹镇东井村迁来。原村名瓶艳村,因乾隆时财主周克昌得名“昌伯村”。

陈家昔村:始建于清朝初期,原名家室村,也曾叫福昌村,因陈姓居住得名“陈家处”,后雅化为“陈家昔”。陈氏衰落,杜姓赞良从唐家镇华亭村迁入,1951年王姓从山屋村、1954年邓姓从草香仔村先后迁入,现杜、王、邓三姓聚居,有400多年历史。

草香仔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 - 1850),建村始祖陶氏从本镇昌伯村迁居,现陶、邓等5姓聚居,陶姓居多。

【鹅感村委会】

鹅感村:明朝永乐年间(1403 - 1424),官氏一户从福建莆田迁雷州城曲街,正德年间迁至鹅感村牛桃岭,初名那感村。因养的白鹅眷恋此地,主人感动,遂下山建村,改名鹅感村,官姓世居。

古路村:源自明朝洪武初期举人李可清,其第四代李旺随母迁入。正德年间,村中癌疫流行,人口锐减,部分人远迁。清朝末期,因老虎出没称“虎落村”。

迈炭村:由上村、下村、外村组成“品”字形,明嘉靖年间马姓从福建莆田迁雷州城,后避战乱迁至岭下建村,名迈炭村。雍正年间人口超千,后因瘟疾、贼劫,马姓衰落外迁。邓姓从北和镇博怀村、吴姓从唐家镇社陵村先后迁入,民国中期,娘倩村几户杨姓迁入。

【高蓬村委会】

高蓬村:旧时称“上山”,曾、朱两姓合居。建村始祖曾彦原,为明末山阴县儒学教谕,1627年为避战乱从沈塘镇茂莲村迁入,命名高安村,也称上山村。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改名高蓬村。

朱家村:为雷琼等地朱氏族发源地。宋朝前周氏世居,分周家内、外村。朱氏始祖雷琼兵备道朱发于1422年前迁居周家村外村铜鼓岭北麓,取名朱家村。

石山村:始建于明朝初期,方姓世居,祖先从海南岛迁入,原名“上山村”,后雅化为“石山村”。

英彩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 - 1850),李姓世居。始祖李清从北和镇油河村到曹宅村打长工,后在附近建村。曾用名少才村、英才村,后改英彩村。

【格内村委会】

格内村:建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 - 1521),李氏世居,始祖从白沙镇邦塘村迁入。原名架内村,新中国成立初期改名格内村。

那尾村:建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 - 1487),始祖吴维垣从乌石镇平步村迁入。

龙坡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 - 1795),郑氏、邓氏聚居。

南边岭村: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 - 1735),郑、罗、黄、劳世居。建村始祖郑彝伟从潭本村分居迁入,清朝末期,罗姓从龙坡村、黄姓从龙门镇九斗村迁入。

河门村:始建于清朝初期,因村东河门河得名。1713年,欧姓始祖欧南壁从松竹镇欧宅村迁入,欧、麦、周三姓世居。

【和家村委会】

和家村:1483年,朱发孙子朱不基创建,是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迈创仔村:始建于1682年,从和家村分居而来,朱姓世居。

潭蒙村:据《朱氏族谱》,始建于清朝初期,从和家村分居,朱姓世居。

【红屋村委会】

红屋村:始建于明朝初期,始祖吴凌云,任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南阳县知县,致仕后从福建莆田迁居。因地形似龙,原名龙屋村,“文革”时改“红屋村”,2012年复名“龙屋村”。

道凌村:原称调舔村,建村400多年,李、苏、汤三姓居住。李氏先祖从唐家镇武朗村迁入,苏氏祖先从北和圩迁入,民国末期汤氏从下园迁入。

英灵村:始建于1368年,吴姓世居,祖先吴云凌从福建迁雷州市北和镇东北角葵树湾,曾用名古树岭、温灵村,后改英灵村。

黄宅村:清朝,黄氏从调罗村迁居,原名坡仔村,新中国成立后改名黄宅村。

杨宅村:杨、岑、黄三姓世居。据《杨氏族谱》,清朝中期,始祖杨伯悬从雷州府遂溪县第九都霞关村(今雷州城下广村)卜居黄宅村东山坡,初名杨宅坡仔村,后改杨宅村。

宝塔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 - 1722),因村西佛塔得名。岑、陈两姓世居,岑姓祖先明末从化州府龙首地村迁雷州湖仔岭,后迁至篱仔坡村、下村园村,清初迁至此;陈姓祖先清末从揽山村迁入。

【交寮村委会】

交察村:始建于1402年,黄姓最早迁入。因村民多以捕鱼为生,男子常出海,村中多妇女儿童,初名姑寮村,后改交寮村,有600多年历史,有黄、陈等多姓。

大房村:始建于南宋,原名徒傍村,始祖陈子荣,南宋雷州府总把,从福建福州府福清县迁入。因是家中长子,改村名为大房村。现邓、林等多姓聚居。

北创村:1916年,符氏祖先从龙门镇刺子山村迁入,因坡地沙土洁白如银,初名打银坡村。1920年,几户陈姓从北创岭村迁入,因陈姓人口多,改村名为北创村,现符、陈两氏居住。

【金竹村委会】

金竹村:始建于明朝中期,原名金足村,因“足”“竹”谐音雅化为“金竹村”。陈、林、李、刘四姓世居,陈姓居多。明朝中期,陈氏先祖从北和镇迈枝林村迁入,林氏、李氏村民1951年分别从英兜村、英彩村迁入,有600多年历史。

平兰村:吴、林、曾三姓世居。据《吴氏族谱》,清朝顺治三年(1646),建村始祖吴日耀从平步村移居,初称雍和村,后改平兰村,有300多年历史。

金竹湖村:始建于南宋,始祖陈华堂、陈玉堂为避战乱从福州福清县迁入,慕竹子美德,初名“新竹湖”,后改“金竹湖”,有700多年历史。

迈草仔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 - 1722),曾用名盐丁村,后改迈草仔村。连、陈、林三姓聚居,连姓居多。康熙年间,连姓先祖从石城镇五里村迁入;清末,陈姓先祖从北和镇木力村迁入;1950年,林姓从北和镇娘土村迁入,有300多年历史。

【境庄村委会】

谢宅山村:原名平勺村,因林地有山岭得名。有谢、汤等4姓,谢姓人口最多,300年前从北和镇康港村迁入;汤姓300多年前从福建莆田迁入;董姓230年前从福建福清迁入;朱姓200年前从北和镇盐庭村迁入。

陈杞寮村:陈、林、曹三姓居住,户籍人口390人。据《陈氏族谱》,1326年陈氏从福建莆田迁移至此,曹、林两姓后相继迁入。因村东北有糖寮,得名陈杞寮村。

南塘村:李、罗两姓共居,户籍人口208人。据族谱,1882年李氏从调罗村移居,1883年罗氏从港仔海迁入。

水路村:始建于1776年,韦姓世居,人口370人。据《韦氏族谱》,韦氏从罗家村乾岭迁入,因村南有水路得名。

西江塘村:始建于1773年,王、曾两姓居住,因村东南池塘,取名西江塘村,又名新兴村。

外坡村:始建于1778年,黄、钟等4姓世居,1778年黄氏祖先从化州江口迁入。

新村仔村:始建于1747年,林氏世居,从北和镇英兜村迁入,初名新村仔村,又名新安村,现有林、江、吴三姓。

苏宅岭村:始建于1773年,因村东岭得名,苏、梁、罗三姓居住。《苏氏族谱》记载,1773年,元朝进士苏真良后裔从海康港东门迁入。

【康村村委会】

康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至三十年(1397),因村北有海康所城,初名海康村,后改康村。李、徐、钟三姓世居,李氏祖先李生极从白沙镇邦塘村迁入,徐姓先祖从广东潮州迁入,钟姓先祖从北和镇钟宅村迁入,有600多年历史。

新兴村:始建于1893年,由吴子轻等人创建集市,初名草坡圩,因周边水草丰茂、牛屎遍地,又名牛屎圩。1928年后集市衰落,只剩9户。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更名新兴村。

边斗村:始建于明朝中期,吴、王等8姓世居。吴姓始祖吴真爵1403年从福建莆田迁入,王姓明朝中叶从古雷州府东门村迁入,林姓始祖林克明1735年从北和镇林屋村迁入,唐姓200年前从北和镇英那村迁入,唐姓始祖唐德汉1892年从该村迁港仔村再迁入,符姓清道光五年(1825)从企水镇特浪村迁入,陈姓200年前从杨家镇陈家村迁入,阮姓始祖阮大达200年前从北和圩迁入,朱姓随母亲迁入。因符、唐为大姓,村又名符唐村。

边塘村:始建于元至正年间,因村边池塘得名。初为金、洪、林三姓世居,明末清初因战火兵灾外迁。此后,张、陈等4姓相继定居。王氏始祖王盛任公清乾隆三年从西江塘村迁入;陈氏十六世祖陈尧典公乾隆年间从马志林村迁入;李氏始祖李国用公清道光十年从海康港迁入;张氏祖先祖贤公1567年从企水镇特朗村迁入。

南门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 - 1398),因位于海康港城南门,称南门村,又名南关村。黄、林等多姓世居,黄姓从北和镇调罗村、林姓从北和镇洋村、陈姓从北和镇迈志林村、钟姓从北和镇那胆村、罗姓从境庄村、李姓从企水镇望楼村、杜姓从北和镇北港村分别迁入。

【刘张村委会】

刘张村:明洪武元年(1368),刘氏从福建莆田移居,张氏迁入年代不详。此地原荒凉,两姓祖先迁入后命名投浮村。后经垦拓,子孙繁衍,清康熙年间,刘、张先祖合居(原称投浮村,即总称下辽村其中一村),因刘、张结拜为兄弟,改名刘张村。现世居刘、张等7个姓氏。

何王村:何、王、林姓世居。清顺治四年(1647),何建庭从康港迁入,取名何宅辽村。1675年王姓祖先从麻墓迁入,两姓商议以姓氏为村名。1680年林姓祖先从英兜村迁至林宅村居住,后林宅村并入何王村。

【那胆村委会】

那胆村:始建于明末,原名大柯村。始祖柯凤光为雷高镇扶柳村柯氏第七代,清朝初期从扶柳村迁居。后人口增多分为上、下村,因村民多姓柯,1958年后那胆上村称小柯村,那胆下村称大柯村。

小柯村:又名那胆上村,始建于清朝初年,距今350年,柯氏世居。

内罗村:原名调郎村,后称内罗村,始建于北宋淳化年间,距今1024年。

昌金村:原名田赣,又称昌淦村,壮语意为“黑水溪”,后改昌金村,始建于北宋淳化年间。

钟宅村:始建于1952年,钟氏祖先从那胆村分出,因村民皆姓钟,故名。

【南边黄村委会】

南边黄村:始建于明朝,因位于北和镇西南角且黄姓世居得名。由始祖黄天育等人带领族人从遂溪县乐民镇敦文村卜居兴建。

潘宅客村:始建于明朝,潘氏始祖自廉江迁入兴建,现潘、杨、余三姓聚居,余姓1917年从刘张村迁入,杨姓迁入时间及源流不详。

【潭葛村委会】

潭葛中村:最早居民为莫氏,明朝初期迁居,后因鼠疫等疾病,村民大多罹难或外迁。明宣德元年(1426),吴氏始祖吴长发公第六世孙吴舆从杨家镇赖吴村迁入。清朝中期人口达800多人,清末民初因战乱,很多村民迁至新港村等地。抗战期间人口减少,1949年剩4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现1000多人。

潭葛邓宅村:始建于宋末,始祖邓柱率家人从本镇调和村迁建,原名“潭葛村”,因邓姓世居,又名“潭葛邓宅村”。

潭葛陈宅村:始建于1546年,曾用名潭葛北村,别名铺仔村,至今400多年。

潭葛南村: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由第九世祖吴迪公先祖从平步村迁居,至今500多年。

【调和村委会】

调和村:原为壮乡,音“调侯”,意为“米谷地”,邓姓世居。明洪武十七年(1384 ,原文1834疑似有误),邓仁奭五世孙从北和镇朝阳村迁入兴建。子孙铭记祖训,与人和善,故名“调和”。

石头村:原名“石头流”村,因地势陡峭,常发山体滑坡等灾害,洪水时石头会被冲走得名,后改石头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 - 1795),主要有成氏、陈氏、曾氏。成氏乾隆年间从海南文昌县迁入,陈氏清朝末期从本镇北样村迁入。

乾陇下村:始建于明朝,因村中有郡主乾陇大王宫得名。

乾陇上村:始建于清朝中期,因乾陇郡主大王宫取名。

迈车坎村:始建于1688年,因地势不平得名。黄氏为第一大姓,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从调罗村迁入;余氏为第二大姓,从湛江开发区迁入。

北港村:始建于清朝中期,因村子在海湾渔港之北得名,曾用名安黎村。主要有社氏、陈氏,杜氏为第一大姓,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从华亭村迁至;陈氏为第二大姓,清道光十二年(1832)从茂宁村迁移至此。还有黄、黎等姓,迁入时间及源流不详。

【调罗村委会】

调罗村原名调郎村,始建于明朝中期。1506年,始祖潘圣清从廉江市安铺镇草笼村迁入,人口700多人。1604年,黄氏始祖黄日楠从唐家镇山内村迁入。1763年,陈氏始祖从北和镇境庄村委会新村仔迁入。随后,莫、李、吴等姓氏陆续迁入。

【调逻村委会】

调逻村:始建于清朝,始祖黄会华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 - 1722)从福建莆田县迁入。现有黄、李等多姓同居。

寮家村:始建于清朝初期,陈、姚两姓世居。陈姓于清雍正年间从乌石镇文堂村迁入,初居茅草寮开荒,故名寮家村,后改福和村。

下海仔村: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1851 - 1861),因村面向大海,有潮涨潮落的海滩涂,初名朝海村,后改下海仔村。

【吴蓬村委会】

吴蓬村:始建于明朝,吴、王两姓世居。1635年,吴氏先祖从福建莆田卜居此地,为建村始祖。

昌文村:建于明朝,吴姓世居。1631年,吴氏始祖从福建莆田迁入形成村落。

沙土坡村:始建于清朝初期,因村场为沙质坡地得名,吴、 (此处疑遗漏一姓)两姓世居,吴姓人口居多,曾用名吴安村。

【贤洋村委会】

贤洋南村:始建于清乾隆初年,林、陈、李、王四姓聚居。建村始祖林辛贤从北和镇格内村迁入。

贤洋北村:古称龙玄中村。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始祖莫极芳携家从潭拱村(今北和镇调罗村)迁居于此。

【新家村委会】

新家村:建村超900年。北宋靖康之乱,始祖郭桂山从福建莆田携妻儿南迁,见此地开阔,远处青山如二龙盘旋,溪流似玉带环绕,遂领族人安居,取名新家,郭姓为唯一姓氏。

里家村: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 - 1661)。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碑记,原名礼家村,后因“礼”“里”同音,取“里仁之家”意,改名里家村。清顺治五年(1648),为避战乱,福建莆田辛元杰三子从莆田县沙白村迁雷州府,次子辛仕落居该村为开基始祖。村址初在今新家村一带,后迁现址。主要有辛、莫、朱三姓,辛姓最多,莫姓为辛氏收养的龙门镇遗婴后代,朱姓于新中国成立前从唐家镇白银村随母嫁入。

调旦村:郭桂山三子郭玄锐率部分族人从新家村迁居此地,取名调且村。

【徐黄村委会】

徐黄村始建于明朝末,徐、黄、陈三姓聚居,因徐、黄两姓人口居多得名。徐姓于1510年从遂溪新村迁入,黄姓于1516年从雷州调罗村迁入,陈姓于1518年从本镇迈志林村迁入,迄今500多年。

【盐庭村委会】

盐庭村:始祖朱丕昌为雷州朱氏始祖朱发第三子,明永乐年间(1403 - 1424 ,原文1462疑似有误)从北和镇朱家村移入,因村外有盐田得名,至今550多年。

龙斗村:始建于明朝早期,先祖三福从福建莆田卜居。村中小溪蜿蜒如盘龙,村民沿溪两岸居,似双龙夺珠争斗之态,故名。有江、马等多姓。1813年人丁兴旺,达1500多户、6000余人,流传“莫出仙,吴出贤,陈出富”传说。清光绪十八年(1902)鼠疫爆发,村庄元气大伤。

新港村:建村始祖吴风惠从龙斗村迁入。该村初为海滩,常受海潮袭击,清末民初村民挖沟排洪,引种红漆树护堤防潮,遂称新港村。

【洋家村委会】

洋家村:建村始祖为朱氏四兄弟,清康熙年间(1662 - 1722)自北和镇盛庭迁入。

陈姓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 - 1795),陈姓世居,故名,现村中有陈、林两姓。

【英兜村委会】

英兜村,明朝时,始祖林乙从雷州府白沙社溪头村迁居。林乙为沿海渔民,常用兜网捕鱼,故将村名称为“因兜”,后称“英兜村”,已有500年,现为唐姓共居。 

参考资料:《湛江村庄简史-雷州市卷》

生活随笔 2025-01-06 07:07:10 通过 网页 浏览(105) 打印

共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