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登陆

生活随笔共 180 篇
盛世华诞    举国同庆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

350px;background: url(/assets/file/2024/01/chinese-new-year-2024.jpg);color: black;font-weight: 600;font-size: 3.5vw;text-shadow: white 3px 0 0, white 0 1px 0, white -1px 0 0, white 0 -1px 0;background-size:cover; /* 让背景图基于容器大小伸缩 */

2023-02-16 通过网页

雷州各镇的村庄简史及姓氏来源(乌石篇)

据2005年版《海康县志》记载,乌石港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因当地遍生岩石,故称黑石。明崇祯三年(1630),取黑之义为乌,故册封为乌石埠。清嘉庆十五年(1810),正式使用乌石港之名。民国元年(1912年),建立乌石镇公所。1953年,设立乌石镇。1954年,为海康县第十二区。1957年,改称为乌石乡。1958年,改称为乌石镇。1961年,再改为乌石区,辖乌石、覃斗、英楠、潭板、嘉山5个公社。1963年,改设为乌石公社。1964年,改称为乌石镇。1968年,改称为乌石公社。1983年,再改为乌石镇。1996年,房参镇并入乌石镇。

雷州市乌石镇下辖3个社区和25个行政村,社区分别是镇江社区、镇海社区、雷州盐场社区,行政村有陈宅村、铺仔村、湖仔村、泗寮村、丰南村、潭元村、房参村、岭峰村、平步村、乌石村、文堂村、岭下村、新沟村、那灵村、伴侣村、那澳村、塘东村、向党村、潭板村、潭朗村、三教村、那毛村、港彩村、镇南渔业村、镇西渔业村。

2025-01-06 通过网页

雷州各镇的村庄简史及姓氏来源(企水篇)

企水镇,建制于明代。清乾隆至嘉庆,企水港开发已初具规模。企水港后靠山前临海,前面的港湾是泻湖型的港湾,面积大水位深,涨落潮时海水纳吐量大,水流湍急,名叫急水湾,故清朝之前企水港称急水埠,行政隶属雷州府武朗社第六都。民国时期更名企水港,属武朗社土亩乡。民国二十七年(1938),设立企水乡。1949年12月,属海康县第五区。1954年,改属海康县第十一区。1957年4月撤区并乡,改称企水乡。1958年,属雷北县跃进公社。1959年,属雷北县英雄公社。1961年3月,属唐家区,改称企水公社。1979年,企水公社分企水、海田2个公社。1984年,改称为企水镇。

企水镇下辖1个社区和20个行政村,社区为企水社区,行政村分别是望楼村、英楼村、臧家村、塘头村、边巷村、陈家村、田头村、田园村、博袍村、北联村、海田村、洪排村、赏村、乌黎村、沙尾洋村、海角村、外田村、西坡村、渔业村、农业村。

2025-01-06 通过网页

雷州各镇的村庄简史及姓氏来源(覃斗篇)

覃斗镇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得名。民国36年(1947)6月,属中共南区。1953年,划归海康县第九区。1957年,设覃斗乡。1958年,属雷南县东方红公社。1961年,属乌石区,称覃斗公社。1963年,独立为覃斗公社。1984年3月,改称为覃斗区公所。1987年4月,又改为覃斗乡。1988年,改称为覃斗镇。

雷州市覃斗镇下辖1个社区和19个行政村,社区为覃斗社区,行政村分别是讨泗村、六高村、凌新村、英岭村、海边村、后洪村、卜立村、塘边村、铺前村、迈克村、那金村、山尾村、流沙村、下海村、头和村、英楠村、提交村、东港村、西岸村。

2025-01-06 通过网页

雷州各镇的村庄简史及姓氏来源(北和篇)

北和镇始建于南宋末年,原为北和营。北和镇原名“北河”,为溪河北域之意。明朝万历年间改为“北和”,“河”与“和”为同音,“和”是和睦相处的意思。清康熙元年(1662年)迁往北和圩。解放初期,属于海康县第四区。1957年3月,分为北和、康港、交寮三乡,11月又并为北和乡。1958年,属雷南县卫星公社。1961年,废公社置北和区。1966年,改称北和公社。1984年,改称为北和区。1987年4月,改称为北和镇。

雷州北和镇下辖北和、康港、北糖等3个居委会和北和、鹅感、标角、调逻、博怀、格内、新家、洋家、高蓬、斗六、红屋、北样、金竹、英兜、交寮、和家、贤洋、调和、那胆、调罗、潭葛、康村、吴蓬、境庄、刘张、徐黄、南边黄、盐庭等28个村委会。

2025-01-06 通过网页

雷州各镇的村庄简史及姓氏来源(南兴篇)

南兴镇始建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南兴取意为“置古雷州城之南,众望其兴也”。民国时期称为南兴区公所解放初期,属海康县第二区。1957年,分南兴、东林两乡。1958年,属雷南县先锋公社。1961年,分出属南兴区;后又析出成立南兴公社。1984年,改称为南兴区。1987年4月,改称为南兴镇。

南兴镇下辖 1 个社区和 33 个村委会,社区为南兴社区,村委会包括东仓、东吴、东岳、东市、东村、东林、南渡、善排、塘头、夏初、外园、宋村、山内、山尾、平兰、新村、梅田、步月、深田、清坭、港东、港西、田东、芝园、花桥、荇州、草洋、袁新、高朗、高田、麻参、麻廉等。

2025-01-06 通过网页

雷州各镇的村庄简史及姓氏来源(英利篇)

英利镇,建制于梁大同年间(535-546年),有1400多年历史。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英利驿站,清初驿废为辅。清宣统二年(1910年),成为海康县第五区政府所在地。民国元年(1912年)后,英利设立镇级建制。1949年,属海康县第四区。1952年2月,与田头成立海康县第九区公所。1956年,改称英利区公所。1957年,设立英利乡级人民委员会。1958年,建立东方红公社,1959年,改称英利公社。1961年3月,设立英利区公所。1963年,成立英利公社。1966年,改称为东方红公社。1970年,恢复英利公社建制。1985年,成立英利区公所。1987年,改称为英利镇。

英利镇下辖三元、新村、那卜、马禄、曾家、青桐、武寮、昌竹、那停、英利、龙埚、六角、宾禄、丁满、三家、潭龙、红湖、排寮、迈炭、英益、英良、潭典、望楼、田星、三唱、田头、田丰等 27 个村委会。

2025-01-06 通过网页

雷州各镇的村庄简史及姓氏来源(龙门篇)

龙门镇始建于民国7年(1918),因东有仕礼岭,西有房参岭,南有鹰峰岭,是三龙会首之地,故称龙门。1947年前属海康县南区。解放初期,龙门镇境域为第七区。1957年,析建龙门、排楼、平湖三乡。1958年,属雷南县卫星公社。1961年,析出置龙门区。1966年,改称龙门公社。1984年,复改为龙门区。1987年,改称为龙门镇。

龙门镇下辖新华、大新、向阳、龙糖等4个社区羊觅、宝蓄、德地、谢家、排楼、后排、竹桥、平湖、九斗、那宛、那利、那双、横山、潭边、足荣、淘汶、田墩、王家、公树、那尾、禄马等21个村委会。

2025-01-06 通过网页

雷州各镇的村庄简史及姓氏来源(调风篇)

调风镇始建于明朝末年,因镇址设在调风圩而得名,取“风调雨顺”之意。民国三十六年(1947)6月,设为调风区属东区。1949年12月5日,设为调风区属海康县第三区。1953年3月,属海康县第十区。1957年,改称为调风乡。1958年11月,属雷南县先锋公社。1961年3月,为调风区调风公社。1963年3月,设称为调风公社。1966年3月,改名为东方公社。1978年,将雷高、调风合并为调风公社。1979年,调风、雷高按原管辖划分独立为调风公社。1987年3月,改称为调风镇。

调风镇下辖大湖、下市桥2个社区和调风、企树、禄切、里仁、草朗、水尾、卜昌、坎园、后降、坑尾、东平、林宅、横山、官昌、调铭、赤尾、课堂、井仔18 个村委会。

2025-01-06 通过网页

雷州各镇的村庄简史及姓氏来源(雷高篇)

雷高镇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因镇址靠近雷高村而得名。民国时期,属海康县第十区。1949年11月,改称为雷高乡。1958年,属雷南县先锋公社。1961年,属调风区。1966年,属东风公社,后改属调风公社。1979年,又分出成立雷高公社。1984年3月,改称为雷高区。1987年4月,撤区设雷高镇。

雷高镇下辖雷高、雷高糖厂2个社区和西安、卜枞、大群、扶柳、符村、黎陈、迈生、品题、山后、题桥、下海、下园、肖家、盐田、官贤、下尾、竹下、坑营、南芬、雷高、山前21个村委会。

2025-01-06 通过网页